眼下进到汽车展厅,理想L系列的订货排期已经排到几个月后头,问界M7的咨询热度还居高不下,连一直专注燃油车市场的宝马,也推出了i3增程版车型。
现在各种车企都在抢着布局动力技术,但其实很少人了解,这项技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期间还曾经历过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沉寂,直到新能源浪潮来临,它才算是真正“焕发新生”。
在1900年,燃油车刚刚在市场上露面,比利时的工程师费迪南德·保时捷推出了一款“另类”车型,叫Lohner-PorscheMixte,这可是全球第一台增程式汽车呢,设计理念跟当时的燃油车完全不一样。
它不靠燃油直接转动车轮,而是靠铅酸电池供电,电机带动前轮走,内燃机的主要任务只是给电池充能。
原本想着借奥匈帝国皇家车队的采购信誉打入市场,结果发现那时的电池技术实在跟不上脚,铅酸电池又笨重续航又短,日常用起来处处受限制。
这辆车最终只是留下了一段汽车史上的印记,没有真正融入到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而那增程技术也因此沉寂了大半个世纪,长久未露面。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欧洲一些汽车厂商打算用它来应对小车动力不足、油耗高的问题,可偏偏这个时候,内燃机技术迎来了大爆发。
高压缩比的设计以及燃油喷射系统陆续出现,搞得燃油车的动力和节能效果明显增强,花费也变得更少了。
相比之下,增程系统的短板挺明显的,不仅得装电池,还得装发动机,结构上复杂得不得了,制造成本还比普通燃油车高出不少呢。
在这般激烈的竞争局面里,增程技术只能再度搁置好几十年,直到2008年,雪佛兰推出Volt车型,才算终于把增程技术重新带回人们的关注焦点。
这款车配备了1.4L发动机和电机的组合,纯电状态下能跑56公里,总续航还能达到570公里,当年算是解决早期电动车续航不足的一个不错选择。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它在2019年居然就停产了。
停产的原因其实挺实际的,那时候电池的成本高得吓人,整车价格也远远超出普通家庭的承受范围,再加上电机的效率也不算太高,实际开起来的感受也没比燃油车有什么明显优势,所以市场的反应一直没啥起色。
增程技术还没能闯入主流市场的门槛,这么些年一直冷下去,也不是说它一点潜力都没有,而是那时候的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没有同步发展,导致它没能赶上潮流。
从技术角度来说,增程车得配备电池、电机、发动机还有油箱,整车重量比同等级的燃油车多不少,这不仅会对车辆的操控带来影响,平时的能耗也要高一些。
更麻烦的是成本问题,“电池+发动机”的双件组合让造车开销一下子变得挺高,车企的利润空间也变得紧张,消费者其实也不太愿意为了“非主流技术”多掏钱。
再加上,那会儿整个行业几乎都觉得纯电才是新能源的绝对方向,车企们把研发的重点都放在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快充技术上,关于增程技术根本没人咋回事。
当时搞不懂为什么大家会这么断言,实际上每种技术都有适合的应用场景,不能一竿子打死,除了技术上的不足,市场需求也还没到真正激活增程技术的程度。
过去新能源车基本上是家庭里的“第二台”,主要用来在城市里跑跑。那会儿纯电动车续航在100到200公里,基本够日常使用了,要是想走长途,大家还是习惯用家里的燃油车。增程车型“长途补能”的好处,这时根本用不着。
那会儿,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还挺低的,“一车搞定各种场景”的想法也还没有普及,市场上其实也没有太大需求,技术再牛也用不上。
要是站在那会儿消费者的角度想,家里已经有燃油车,日常通勤用纯电车也够用了,根本没必要再添一台增程车。
没人料到,近几年增程技术一下子成了市场热点,这里面其实是技术发展、用户需求和车企的想法恰巧凑在一块儿。
从技术角度来看,电池成本大搞下降,增程车型就可以装载更大容量的电池,纯电续航里程也跟着水涨船高。
比方说理想L9装了42.8kWh的电池,纯电续航能达到215公里,日常上下班一周充一次电也绰绰有余,基本上用不到增程器。
再说,增程器也升级了不少,许多车型用上了阿特金森循环,特别是为了发电工况优化,不光油耗变低,噪音和震动也掌控得不错,开起来就像纯电动车一样顺畅。
这样一来,以前那种增程技术“笨重、贵重、吵闹”的毛病,基本上都解决了,技术成熟了,消费者的需求也在悄悄变了。
随着新能源比例不断上升,许多家庭只买一辆车,大家既希望日常上下班用电能省点儿钱,又担心长途出行没充电桩搞不定。
增程技术正巧解决了这个难题,市区里的出行靠电,长途跑的话用油,也不用担心续航问题啦。
比如说家庭出行满员的场景下,不仅要有充足的动力,还得考虑舒适体验。问界M7增程版的零百加速仅需4.9秒,跑高速的时候也不用排队充电,刚好满足这类需求。
车企这边也在打算盘,新兴品牌比如理想、问界,没有那些传统燃油车的技术底蕴,相冲出重围,就得走与众不同的路子。
理想盯着“家庭用户”这个细分市场,用增程车型来打开局面,L系列销量一直在攀升,正是把握住了家庭用户“既想续航又要舒适”的核心需求;问界借助华为的电机和电控技术,迅速推出增程车型,也很快在市场站稳了脚跟。
像宝马这样的传统车企,经过多年的发动机技术积累,推出增程车型既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又能推动电动化转型,完全不用舍弃过去的技术基础,这算是挺稳妥的路子。
零跑在20万以下增程车市场挺拼的,配备高通8155芯片和L2级别的辅助驾驶,凭借着性价比超高,俘获了不少实用主义消费者的心。
到2023年,国内增程车的销量突破了80万辆,理想和问界的增程车型各自占据了超过90%的份额。这些数字充分证明,大家都开始接受并认可这项技术了。
从百年前的“皇家特供”到中途的“无人问津”,再到如今的“家庭首选”,增程技术的逆转走向可不是偶然碰上的事儿。
正好帮用户缓解了眼下的续航担忧和用车花销,还给各种车型制造商开辟了转型升档或冲出困境的新路子。
有人说增程算是“过渡阶段”的技术,迟早会被纯电给取代,我觉得倒没有这么绝对,毕竟技术没有所谓的“终点”或“永远”,关键还是看它是否能够帮用户真正解决实际的难题。
要是将来增程器的热效率再往上提升一点,再配合超快充技术,说不定还能应付更多的使用场合嘛,毕竟对消费者而言,能满足自己需求的技术才是真正的好技术。
增程技术能从百年冷门变成如今的热门,完全靠的是紧贴实际需求,往后只要继续保持这种契合度,肯定还能挖掘出更多潜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