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奇瑞汽车的一则新闻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奇瑞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营销活动,试图让旗下的新车挑战攀爬著名的天门山“天梯”。
这个地方以其险峻和九十九道弯而闻名,多年前路虎曾在这里一战成名,奠定了其豪华越野的地位。
奇瑞显然也想复制这一经典案例,给自己品牌镀上一层“高端”和“性能强大”的光环。
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车辆在挑战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没能顺利完成攀爬,场面一度有些尴尬。
这起事件很快就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被很多人看作是一次典型的“营销翻车”。
不过,如果我们把这件事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来看,它就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策划的失误了,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许多中国汽车企业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和深深的焦虑。
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向以技术扎实、作风低调著称的奇瑞,会突然做出这样高调甚至有些冒险的举动呢?
答案或许藏在几组冰冷但直观的财务数据里。
奇瑞汽车在业内的形象一直是个“理工男”,专注于技术研发和成本控制,不太擅长花里胡哨的宣传。
这种风格也直接体现在了财报上。
从毛利率来看,奇瑞大约在13%左右,这在同行里并不算高,像长城汽车能做到18%,吉利汽车也有16%。
毛利率可以简单理解为卖一辆车能直接赚到的钱占售价的比例。
但有趣的是,奇瑞的净利润率却相当不错,去年超过了7%,反而比长城和吉利都要高。
这说明奇瑞在控制整体费用,尤其是市场营销这类开销上,做得非常极致。
数据显示,去年奇瑞全年营收超过2690亿元,但营销费用只有83亿元,占比仅为3%。
相比之下,长城汽车的营销费用占比接近5%。
可以说,奇瑞的成功之道,在于把每一分钱都花在了造车这件事本身上,而不是砸钱做广告。
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准备上市,需要面对资本市场的时候,这种“埋头苦干”的模式就会遇到新的挑战。
资本市场看重的不仅仅是你现在能赚多少钱,更看重你未来的想象空间,而品牌价值和品牌溢价能力,就是这个想象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瑞对此的感受恐怕是相当“扎心”的。
目前,奇瑞的市场估值大约在1600多亿元,而年营收比它低的长城汽车,市值却有1900多亿元。
更具冲击力的对比来自赛力斯,这家与华为深度合作的企业,凭借着华为技术的加持,品牌形象迅速拉升,市值一度冲高到2300多亿元。
赛力斯的毛利率更是高达惊人的29%,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奔驰、宝马等传统豪华品牌。
这种高毛利率背后,靠的已经不仅仅是成本控制,而是强大的品牌溢价,也就是说,消费者愿意为了“华为智驾”这个标签,支付远超车辆本身硬件成本的价格。
眼看着身边的同行通过品牌运作在资本市场和销售市场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手握核心技术但品牌调性一直上不去的奇瑞,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市值焦虑”。
在这种焦虑的驱使下,奇瑞迫切需要一个大事件来快速提升品牌形象,于是,挑战天门山这个被验证过的、看似最能体现“硬核实力”的方案,就被摆上了台面。
可惜的是,奇瑞似乎选错了剧本,也高估了这种传统营销方式在今天的影响力。
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
路虎当年成功,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豪华品牌是稀缺品,极限挑战这种形式本身就充满了新鲜感和冲击力,能够快速建立起一个品牌“无所不能”的强大心智。
但现在,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和理性。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买车的核心诉求是解决日常通勤、家庭出游等实际问题,追求的是舒适、安全、经济和便利。
一辆车能不能爬上天门山,跟一个普通车主的日常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大家不会因为一辆车能完成极限挑战,就认为它在日常驾驶中也同样优秀。
相反,这种脱离实际使用场景的“炫技”,反而可能让人觉得华而不实。
如今的汽车市场,真正的创新营销,已经转向了对用户体验的深度挖掘。
以华为、小米、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它们很少去宣传车辆的极限越野性能,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智能化和能源服务上。
比如,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它解决的是城市拥堵路况下的驾驶疲劳、复杂路口的安全预警等具体痛点,这些是车主每天开车都能感受到的价值。
蔚来的换电服务,则彻底解决了电动车主的充电等待焦虑,让长途出行变得更加从容。
这些创新不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而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提升用户的用车生活品质。
相比之下,爬山挑战这种营销方式,就像是给一个想吃家常菜的顾客,硬上了一道程序复杂但未必可口的“分子料理”,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搞错了。
其实,奇瑞的核心优势一直都非常明确,那就是它几十年如一日积累下来的技术底蕴和可靠耐用的产品口碑。
很多消费者选择奇瑞,就是看中了它“皮实”、故障率低、维修保养便宜,开起来省心。
这才是奇瑞品牌最宝贵的资产。
如果奇瑞能把营销的重心放在如何将这些内在优势更好地传递给消费者上,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比如,可以发起一个“百万公里无大修”的车主故事征集活动,用海量的真实用户案例来证明产品的可靠性;或者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场景测试,来展示车辆在日常使用中的低油耗、高安全性。
这样的沟通方式,虽然不如极限挑战那样充满噱头,但却更加真诚,更能打动目标用户的内心,建立起牢固的品牌信任感。
这次天门山事件,对奇瑞乃至所有中国汽车品牌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提醒。
它说明,过去那种简单模仿、照搬欧美品牌营销模式的“拿来主义”已经行不通了。
中国的市场规模、消费者习惯和文化背景都具有独特性,中国品牌必须找到一套属于自己的、植根于本土文化和用户需求的营销语言。
品牌的升级和溢价,归根结底来自于消费者的内心认可。
而这种认可,不是因为你能完成什么与他们无关的惊天壮举,而是因为你的产品能够真正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接纳度和自豪感正在空前高涨,只要产品过硬、沟通真诚,就一定能赢得市场。
营销的本质不是“秀肌肉”,而是“懂用户”。
只有真正从“跟着别人走”转变为“跟着用户走”,把劲儿使在消费者最关心的地方,中国汽车品牌才能真正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而不是在模仿别人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