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当雷军踌躇满志地将小米带进汽车赛道时,他或许没想到,这个全新领域竟是流量巨浪的成灾之地。从小米汽车SU7引发的事故到性能质疑,再到碳纤维前舱盖的风道争议,小米汽车这个“造车新人”迅速从闪亮登场转为烈火烤身。到底是小米步子迈得太大,还是雷军对造车的复杂应用场景过于乐观?
从2021年宣布转战造车以来,雷军一头扎进了这个动辄技术门槛高、投资大且周期长的领域,誓言要做出属于小米的“顶级座驾”。然而今年3月底的一场事故,将小米汽车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辆小米SU7撞击护栏后发生自燃,让市场对车辆安全产生了巨大的疑问。紧接着,NOA智能驾驶系统被质疑夸大宣传,原定1548匹马力的SU7 Ultra被强制降至900匹,更是掀起了性能争议。就连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前舱盖,也被曝存在设计缺陷。这一连串事件把小米造车的品牌信任感打击得体无完肤。
面对愈演愈烈的批评浪潮,雷军在内部会议上坦言:“这场交通事故让我们受到了铺天盖地的指责。”同时,他承认,小米作为曾在科技领域打拼十五年的企业,已经迈入需要承担更多责任的新阶段,所谓的“新手保护期”已然不复存在。他的这一表态非但没有平息争议,反而引来更多质疑。网友们纷纷表示,小米应该以更高的品控标准面对用户,而不是套用“新手”标签来掩盖问题。
问题最突出的,莫过于SU7 Ultra的“碳纤维前舱盖风道”事件。许多消费者为了追求所谓的“赛道级空气动力学设计”,斥资4.2万元选购升级版前舱盖,结果发现所谓“风道”竟然只是装饰孔,没有实际作用。感觉被欺骗的车主们要求退车甚至赔偿,维权群愈发壮大。而小米汽车给出的解决方案——改配服务加赠送积分,被车主们批评为“打发乞丐”。更令人火大的,是小米后续提出的“60天退车冷静期”,被不少人讥讽为行业的新发明。
这对于雷军和小米来说,是一个难解的局。从当前退车纠纷到车辆的技术品控问题,几乎所有新造车品牌都可能面临类似的成长困境。但是雷军给予自己品牌的目标,却从头到尾都是“不打下手、不做对标,直接冲顶流”。从当初喊出“对标保时捷”的豪言壮语,到如今的“退车冷静期”,小米汽车距离其宣布的行业领导者形象仍有一段难以跨越的距离。
当然,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小米一家独有。在智能驾驶和新能源车的新赛道里,诸多新玩家都面临同样的挑战。一个安全标准的确立,从来都需要反复试错,但公众显然不会为“小米新人”的身份买单。面对社交媒体铺天盖地的争议,雷军选择亲自上阵,开始与车主线下约谈沟通。尽管态度诚恳,但车主们却认为赔偿方案过于敷衍,对话缺乏实质性解决意义。
与此同时,小米汽车销量数据也在下滑。根据数据显示,今年第17至19周的销量呈连续下降趋势,反映出消费者信心的动摇。为了扭转局面,小米宣布将在5月22日发布多项战略新品,包括新款手机芯片、SUV车型等。雷军在个人微博中写道:“十年饮冰,难凉热血”,还为自家的芯片打气,但电动车领域的问题绵绵无尽,品牌能否通过新品发布会顺利度过危机,仍是一个谜。
小米汽车的困局,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教训,更是整个新造车行业的警钟。流量可以让品牌迅速崛起,也可以让其快速坠落。这场改革和反思,对雷军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未来的路,他是否还能继续意气风发,值得关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