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宝马奥迪的位子,被谁悄悄挤了?
十年前,街头巷尾聊起“豪华车老大”,几乎没人会犹豫——奔驰、宝马、奥迪,这仨名字像刻在脑子里一样。可这两年,不知不觉间,答案有点变味儿了。
上个月的销量榜,我是在一个车友群里看到的,有人发截图说鸿蒙智行卖了四万七千多台,还笑称“BBA都被按地上摩擦”。我仔细一看,就算只算问界这个单品牌,也有四万零七百多辆,比宝马那四万零一百九十辆还高一点,奥迪三万七、奔驰更是掉到两万六出头。特斯拉也被甩在后面,这事要搁以前真不敢想。
价格这块更耐人寻味。我去店里看过M9,那天销售忙得直冒汗,说起售价46.98万元,顶配干到56.98万元,而且优惠基本没有;反倒是隔壁4S店的GLC优惠十二三个点,一算下来能便宜十来万,Q7低配甚至能碰到47万元左右。这账怎么算,好像国产新能源反而显得“贵”一些。
前阵子我表哥提了一台M8,他说自己就是冲着科技感和空间去的——大屏幕语音交互顺滑得很,高速开起来静谧性比他之前那台老皇冠好多了。他还给我演示后排座椅加热通风同时开的功能,说冬天带孩子回老家跑长途舒服极了。不过也有人吐槽,比如小区里的李叔就抱怨过一次:“充电桩坏了一周没人修,我这车就跟废在地下室一样。”这种场景,其实BBA用户很少遇到,因为加油站随处可见嘛。
但要说品牌认同,那又是另一回事。我朋友阿辉原本试驾完M9挺心动,可最后还是签了GLE。他理由很直接:怕新品牌三五年后没热度,“保值率掉太快”,再换车的时候亏太多。而且他说家里老人听见“奔驰”两个字就满意地点头,对问界则是一脸疑惑。这种跨代认同感,不靠时间积累真补不上来。
其实类似情况,在二线豪华身上已经发生过一次。我记得2018年去雷克萨斯店看ES,那会儿销售板着脸告诉你原价都难提,要等几个月;现在同款车型优惠七八万元,还有现车摆着没人抢。有次和修理厂老王聊天,他摇摇头说:“雷克萨斯发动机皮实是真皮实,可架不住新能源冲击啊。”销量从当年的二十二万辆往下掉,到现在差距越拉越大,更别提捷豹、林肯这些兄弟,有些车型库存压得快退市似的。
还有个冷门事例,是去年年底一个做进口件生意的大哥跟我讲,他帮客户找英菲尼迪某款SUV的大灯总成,新件缺货只能找拆车件,因为国内保有量太低,经销商懒得备货。这种售后体验,你让习惯BBA服务体系的人接受,很难吧?所以很多人宁愿买配置一般但稳妥省心的,也不会贸然尝试冷门豪华牌子,更别说全新势力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年轻买家的观念确实松动不少。在我们小区停车场,我常看到几个90后的邻居聚一起聊,他们对动力参数、智能驾驶兴趣比对品牌历史还浓。有个开Model Y的小伙笑称,“以后孩子可能觉得鸿蒙才叫豪华”。虽然夸张,但说明心智壁垒不是铁打的,只要体验好,用几年口碑传出去,也许局面真会改写——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昨天晚上回家的路上,看见楼下便利店老板正搬啤酒箱,他指着停在门口的一辆深蓝色M9问我是不是纯电混动结合那款,还叮嘱一句:“你要买赶紧订,今年产能紧张。”我笑笑没接话——毕竟,这类变化,总归需要慢慢观察,不是一份榜单、一波促销,就能盖棺定论的事儿嘛。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