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SUV市场热闹得很,从五六万的代步车到百万级的豪车应有尽有。但有个现象挺有意思中高端新能源车价格越来越贵,特别是那些中大型SUV,基本都得20万往上走。华为和奇瑞联手打造的智界R7就挺典型,刚上市时月销破万,现在却跌到三千多台,这落差也太大了点。
价格门槛卡住消费者脖子
智界R7的问题首先出在定价上。2024款起步价24.98万,顶配直接飙到33.98万,最新推出的2025款更狠,两款增程车型定价都在30万以上。你想想现在Model Y入门版才卖二十多万,理想L7终端还有优惠,智界这个定价确实有点飘。更迷的是,销量都跌成这样了,终端价格还死撑着不降,这不是把潜在客户往竞争对手那儿推吗?
有个真实案例很能说明问题。杭州某华为体验店的销售透露,上个月有对年轻夫妻来看车,本来冲着华为智驾系统来的,结果发现带激光雷达的版本落地要30万,转头就去隔壁特斯拉订了Model Y。这事儿真不怪消费者,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配置策略自己挖坑
说到智驾系统就更让人看不懂了。打着华为智驾的旗号,结果入门版连激光雷达都没有,想体验完整的乾崑智驾ADS 3.0?得加钱!加到28.98万才有资格。对比看问界M7智驾版现在终端优惠后也就26万左右,人家还配了两个激光雷达。这么一比,智界R7的性价比确实不太行。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2025款把电池容量加大到53.4千瓦时,纯电续航提到284公里,这本该是卖点。可转头就把价格抬到30万区间,这不是把升级的诚意又给抵消了吗?要我说,这操作就像给蛋糕多加层奶油,结果把价格翻倍,吃货们肯定不买账。
空间优势敌不过实用短板
必须承认智界R7空间确实能打。近5米的车长,3米的轴距,后排坐三个大汉都不挤。但问题在于,现在买新能源车的家庭最看重什么?是全家出行的实用性。这车为了追求轿跑造型,把高度压到1634毫米,后排头部空间比传统SUV局促不少。带孩子出门,儿童安全座椅一装,大人想照顾孩子都得歪着身子,时间长了腰受不了。
我认识个北京的车主就吐槽,上次全家去郊游,老人坐在后排直喊憋屈。后来换开朋友的理想L7,老人家立马说"这车敞亮"。你消费者用脚投票太真实了。
品牌认知度拖后腿
华为的招牌确实响亮,但别忘了这车挂着智界的标。普通消费者哪分得清鸿蒙智行、问界、智界这些复杂关系?很多人进店第一句话就是"这华为汽车怎么卖"。更尴尬的是,奇瑞在燃油车时代留下的印象,跟30万价位确实不太搭。有网友说得直白:"花三十多万买奇瑞?我老丈人那关就过不去。"
有个现象特别能说明问题。同样用华为智驾的问界M7,6月销量是智界R7的十倍还多。说白了,消费者认的是问界那个标,智界还得慢慢熬知名度。但市场会给它这个时间吗?我看悬。
现在新能源市场厮杀这么激烈,智界R7要是再不调整策略,恐怕真要凉凉。要么降价换量,要么把配置堆到真香级别,不然光靠华为的光环也撑不住啊。要我说,先把那套智驾系统下放到入门版,再把价格拉低两万,说不定还能抢救一下。不然等到更多竞品上市,那就真的来不及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