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汽车工业,这事儿要是放在20年前,大伙儿一提到“灯塔”,谁不往德国看?奔驰、宝马、大众,这仨名字搁那杵着,就是一座座山头。可这回慕尼黑车展开幕,我一个外行站那看热闹,心里却越来越觉得不对劲。这气场,跟前几年比,那叫一个“塌方”……德国汽车,这老牌子,咋就混成这样?
得,咱先说说为什么以前德国能封神。说白了,“技术”二字德味儿十足,不论是四缸的嘶吼,还是V8的轰鸣,亦或是机械素养、制造工艺,乃至于那一套套品牌精神,都能打个满分。当年中国车企一堆学徒去德国“进修”,顶礼膜拜,不丢人——确实有料。
可今天的车展上,这气势哪儿去了?人家中国参展商一家接一家往里挤,拿的车、电池、芯片、智能座舱,那叫一个花样百出、拳拳到肉。反倒是作为东道主的奔驰、宝马,端出来的“创新”,连记者都觉得敷衍了事。看宝马iX3,奔驰GLC EV,参数不新,形态不变,用“平平无奇”都算夸奖。车展现场冷冷清清,网上调侃成了主流,你说尴不尴尬?
为啥出现这种情况?这一切,真是偶然的吗?
我不信。真相其实挺简单:德国汽车,搞不明白“智能化”是个啥。过去说汽车拼发动机,拼底盘,拼工艺,可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汹涌过来之后,战场已经彻底换了地方。电池、AI、自动驾驶、座舱系统,全新的“肥肉”都长在了智能那块。中国车企、美国科技公司这边折腾得热火朝天,德国人还在原地踏步。你说你宝马豪华、奔驰底蕴,这玩意你明白记忆中可贵,现实中还真没人稀罕。
我问个问题:智能车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是换个动力电池而已?核心不是这些。真的厉害的地方是,车企要自己定义“未来出行”。看今天的车,决定它下限、上限的,不再是底盘、发动机,而是智能系统的深度与可持续性。你的操作界面是不是流畅?你的辅助驾驶会不会比人还聪明?你的数据、安全,能不能和手机一样自如?这些统统不是过去的工业优势能撑起来的。芯片、算法、云端、大数据,这才是新汽车工业的王炸啊。
再回头看宝马、奔驰,其实自己心里也清楚这点。所以你看,他们在智能化领域都是“找人帮忙”:国内和阿里、Momenta合作,国外交给谷歌、微软。某种意义上,这不就是“交钥匙”么?领导权让出去了,等于你给别人做衣服,绣花都不是自己家的图样了。
最扎心的是,如果智能化只能“外包”,品牌怎么还能自信?更别提再引领新时代。就像个曾经的状元,后来啥都外包出去,只剩个冠名权,光环还能发多久?宝马和奔驰都快成“高端代工厂”了——外壳归你,灵魂不在你身上。
同理,品牌精神也在悄悄流失。我记得以前开宝马是讲究“驾驶乐趣”的,方向盘打得再多都觉得跟手。现在的宝马?没了精气神。家用车肉了,M系臃肿,运动感哪儿去了?再比如奔驰,以前讲设计、优雅、自信。GLC EV新车内饰一看——皮质堆一块,玻璃贴一层,冷冰冰,没有灵动气。技术和艺术,都打了折扣。
更有意思的是,以前德国人最揶揄中国造车,说中国山寨、创新跟不上。结果现在德国这些老车厂,全靠中国和美国科技公司帮扶,堂堂“工业灯塔”沦为“技术跟跑者”,这讽刺不讽刺?汽车“定义权”就这样转手到了别人家。
老实说,这事我一琢磨,发现指责德国人,其实也是人同此心——企业惯性,就像大象转身,再牛的底子也架不住世界剧变。德国制造业以流程、标准、精密引以为荣,习惯了慢工出细活。可是现在的“智能化”,讲求“迭代爆发”,成千上万的数据搞试错、云端升级天天更新。你原来那一套老黄历,怎么个使法?好嘛,智能才是主角,德国车厂的优势直接被削掉一大块。
是不是德国人蠢了?也谈不上,就是路径依赖害死人。谁也没想到,汽车行业的新船票,不再是机械,也不是工业设计,而是代码、芯片、算法。德国爱说“工业4.0”,现在却发现“404 not found”,这现实,谁愿意信?
别说宝马、奔驰,连大众、奥迪都难逃数码化、智能化焦虑。以前ID.3刚出那会儿,不少人吹这是新时代开端,可现实却啪啪打脸。软件推不出来,智驾落在中国一圈又一圈。欧洲自己本就没有智能汽车产业链,对AI的布道,既没钱也没人,更缺生态。说直白点,自己都迷茫了。
你说让德国车厂赶上来,压根不现实。中国、美国这两大玩家,一边有庞大的市场和用户基数,一边有最牛的互联网和芯片产业相互喂养。欧美虽然有底子,但反应太慢。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好牌打烂变常态了。这回慕尼黑车展,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德国车企的焦虑,也成了中欧汽车工业实力的一次“实锤”。
为什么变化会这么快?这不是说德国人突然不会造车,而是行业在变。大家还记得当年诺基亚、柯达的下场吗?面对新物种,它们一开始死扛,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跟不上了。其实车企也是一样,电动车只是表象,智能化才是真正的“核爆点”。
再问一句,今天的车到底为谁服务?以前是“开车的人”,现在,车要听得懂人话,会自己思考,甚至提前做好安排。再看中国造的车,智能化、网联化、用户体验,完全领先一代人。连欧洲人引以为傲的性能车,我们也能造,纽北最快量产电动车还是中国制造。不到十万欧的车型,丢给德国“性能信仰”一记闷棍,剩下的还能吹啥?
许多德国人嘲笑中国“油包纸”,说我们造车就是糊弄。可现实已经翻篇儿。电动化、智能化带来的新秩序,其实就是更新一代的工业话语权。德国、欧洲如果还以“标准、工艺”自居,不弄清这铁律,最后只会被新势力笑话。
这让我想起很多“灯塔”都坍塌过——无论是美国的底特律,还是日本当年的电子产业。技术革命一旦滑坡,“曾经的荣光”会变成负担。德国汽车就是这样,踩着旧习惯,全世界瞪大了眼看它怎么变。可惜目前看来,既没新东西拿出来,也丢了老本行。二十年后再回望,也许只会记得,那几年灯塔熄灭得格外快。
反倒是中国制造,这个从前被羞辱、被低看的玩意,现在开始真正在世界上说话了。从动力电池、芯片,到智能操作系统、AI算法,甚至便宜的高端性能。今天欧洲人看中国车,和二十年前中国人看德国车,心态变了,世界就变了。
我一直在想,中国车以后会不会被“神话”?不是说我们一定会取代谁,而是这个剧本,早就推倒重来,无人有免死金牌。德国今后肯定还会造车,还会卖技术,但“引领”二字,很难再挂在嘴边。新王登基了,老王还得服气。发生在慕尼黑车展上的这一切,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现实的无情。灯塔熄了,但世界不会黑暗,因为新一波“光”,早已亮起。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