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让“汽车商业险”这个话题,如同被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10月4日,北京交警通报的一起事故,主角是汽车圈儿里响当当的人物陈震。
海淀区一场小小的剐蹭,却因为他驾驶的豪车,以及随之而来的高昂维修账单,瞬间将“车险”推到了风口浪尖。
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车主来说,每年几千块的保费,究竟是“鸡肋”还是“救命稻草”?
这起事件,无疑为我们揭示了用车路上,那潜藏的风险真相。
您有没有想过,当您爱车的保险杠需要更换,报价可能就高达五六万,一个大灯更是十万起步?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若是车身结构受损,那维修费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都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我这儿就想问问您,您那强制购买的交强险,2000块钱的财产损失赔偿限额,在这些天文数字面前,是不是显得太过渺小?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在那些不幸需要全责承担的事故中,交强险的实际赔付率,连5%都不到!
这意味着,那95%的巨大缺口,您得自己扛,或者,指望那您可能觉得“没必要”的商业险。
笔者的经验告诉我,很多人选车,只看颜值和性能,却忽略了“意外”这把无形的手。
就像那位广州的李先生,8万的车,撞上辆奔驰,全责,7.2万的维修费,让他一年的辛苦钱打了水漂。
您说,这种“肉疼”的经历,是不是比任何理论都来得深刻?
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因缺乏足够保障而无力赔偿的民事纠纷,去年竟增长了15%!
这难道不该让我们警醒吗?
“我技术好,不会出事”,这种“侥幸心理”,在风险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可话说回来,商业险真的就那么“不划算”吗?
别忘了,2020年的车险综合改革,让车损险的“内涵”丰富了不少。
玻璃单独破碎、车辆自燃、涉水损失…
…
这些曾经需要额外购买的附加险,如今都成了车损险的“标配”,而且,整体保费反而下降了约20%!
在如今这说变就变的极端天气下,涉水险、自燃险的价值,简直不言而喻。
那么,我们普通人,该如何才能做到“花小钱,保大险”呢?
这可不是一股脑儿买“全险”那么简单。
我的建议是,首先,“三者险”是您的“必选项”。
保额?
至少100万!
要是您在一二线城市,考虑到高昂的医疗费用和社会赔偿标准,200万甚至300万,才更让人安心。
想想看,一旦涉及人身伤亡,动辄几十万的赔偿,100万的保额,只是一个起码的门槛。
至于车损险,则要看您的爱车“年龄”和“身价”。
刚买几年、价值不菲的车,投保车损险,那是理所应当。
而那些车龄超过10年的老伙计,您可以权衡一下维修成本。
不过,切记,很多重要的附加险,比如驾乘人员意外险,是需要以车损险为基础才能购买的。
再来聊聊那些“锦上添花”的附加险。
您要是的车子经常“露宿风餐”,加个划痕险,能省不少心。
多雨地区的朋友,涉水险绝对是您的“定心丸”。
而对于新手上路,我强烈推荐“不计免赔险”。
有了它,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不会因为责任比例而让您承担额外的损失,这笔钱,可是实实在在的。
举个例子,一辆价值10万元的家用车,选择“三者险200万+车损险+不计免赔”,一年的保费大概在2500到3000元之间,折算下来,仅占车价的2.5%-3%!
您说,这点儿投入,换来的是覆盖绝大多数常见风险的安心,这难道不比把钱省下来,去承担那未知的、可能倾家荡产的风险,来得更明智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古训,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用车保险。
别等到“车毁人伤”,才追悔莫及。
一次明智的保险配置,或许就能让您在人生的“高速公路”上,行得更稳、更远。
这笔账,您算明白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