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成了不少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少人问:欧美一个接一个地松动电动化政策,中国怎么反而步子越迈越大?是不是走错片场了?事实却很打脸,数据摆在那里,中国新能源车的热度非但没降温,反而还创造了新纪录。
今年5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第一次越过百万大关,达到102.1万辆。这个数据甭管真假,从国内各大车企的发布会到朋友圈晒车主实拍,多少都透着那么点杀气腾腾的意思。与此同时,欧美那边喊停声、减补贴声此起彼伏。美国有的补贴取消了,加拿大也直接把本来要执行的电动车销售强制令先按下了暂停键,欧盟正琢磨着是不是要重新考虑燃油车禁令。说起来,气氛稍微有点变天的节奏。但真细抠起来,他们也没真的原地掉头。
全球来看,电动车市场依旧在往前走。今年5月,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冲上了160万辆,比上一年同月增加了24%。欧洲也是一副“不想错过”的劲儿,单月卖了33万辆,比去年多了36%。说白了,欧美其实就是减减速、琢磨琢磨,换了个更理性的活法,没真的想扔掉电动车这块蛋糕。
中国这边倒好,反倒加大了力气。5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也就是卖出去的新能源车在全部乘用车里占比,第一次把一半给踩过去了。53%的渗透率,也就是路上每两辆新车里就有一辆是新能源。各家车企也是在拼命刷存在感。零跑汽车单月交付6.6万多台,差不多翻了一番。吉利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这回也冲到了六成。小米造车被人调侃大饼画得大,现在销量也蹦上了4.2万多台。车卖得欢,出口也不甘示弱。前三个季度,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增长了67%,这步子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了。
再说中国为啥非要在新能源车上死磕。说难听点,这不是拍脑袋一时兴起。首先,能源安全是硬杠杠。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七成以上,这油一有点风吹草动,整个国家神经都会跟着紧张。自己家能解决的能源就不求人,电动车在这个层面简直是救命稻草。其次,环保压力也够大,"双碳”目标说出口,交通这块儿得拿得出手。燃油车一大堆,排放压力大得很,新能源车正好能派上用场。更深层的考虑是产业升级。传统燃油车市场被欧美日霸占了几十年,中国作为后来者想要弯道超车,就只能押注新能源这才有机会。
政策上也能看出信心和决心。9月,相关部门联合发布政策,明确订下2025年要卖出1550万辆新能源汽车。这一口气都吊足了。基础设施这方面也没落下,现在搞充电桩已经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到2027年底要建280万座。不管是不是所有人都买新能源车,至少大家充电这事不用太担心了。
再说技术这块,大厂们也没闲着。全固态电池进入试制阶段,能量密度400瓦时每公斤,啥概念?就是说跑得更远还安全。自动驾驶今年能上L3级的新车已经有四分之一多了,这比前一年高出不少。现在坐进新车,自动驾驶能玩多少已经成了买车人攀比的新乐趣。以前咱们说技术跟着人家屁股后头,现在中国企业也终于在某些点上能抢占先机了。
你可能觉得全球电动车是不是在降温,其实只是大家更理智地看待这个赛道。美国市场上,预计电动车到今年能占新车销量的18%,确实没早几年预期那么猛,但还是在稳步上涨。别看有个别政策收紧,全球车市还是在悄悄变天。
说到底,中国新能源车能不能一直领先?这事儿没人敢拍胸脯打包票。倒是现在这股势头,眼下看还是没停下来。市场和技术,政策和基础设施,全都配合得不错。从小小的电池,到赚钱的出口单,再到抢眼的全球市场份额,眼下这盘棋还真下出了点门道。
新能源车这阵风怎么吹,也许谁都无法预测最后会起啥浪花。各国你来我往,政策推拉,最后谁站着谁躺着,或许还得时间来见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这路是越走越宽,越走越快。
这一场关于未来出行方式的比拼,谁能笑到最后,咱们拭目以待。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