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日本摩托在越南横行,咱们的市场是怎么被打趴的
你知道的,差不多二十多年前,日本的摩托车品牌在越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
那会儿,一辆本田或雅马哈的摩托,起码得两千美元以上,咱们中国的企业刚刚起步,价格还亲民
结果自然就被他们压得死死的
你想,那时候越南老百姓的月工资才两三百美元这样,这个价格真是太厉害
就像是天上的星星,咱们普通人望尘莫及
咱们中国的摩托车企业一看这个“高墙”,就觉得:这里有大坑
1999年前后,重庆力帆带头,带着一股子拼劲儿,咱们一堆摩托厂像变了魔法似的
最牛的是,咱们的招数就是——价格
日本货卖两千多,咱们只卖七百美元,差不多不到三分之一
这一招一出,越南的经销商都激动得不得了,排着队要货
不到三年的时间,咱们就把市场份额冲到了80%,出口额狂飙到19.2亿美元
街头巷尾到处都是中国摩托的身影
这场“闪电战”后,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你以为事情就这么完了
其实不然,赢得快也败得快
咱们这帮企业刚刚得意洋洋,以为胜券在握,结果
贪心和内斗就像是个无底洞
第一个赚得盆满钵满的,很多人就开始盯着“快钱”了
价格成了唯一的武器,大家你追我赶,价格像坐过山车一样狂跌,从700美元直掉到180美元
你说,这样一搞,利润真是像是被蚂蚁啃掉的,几十块人民币一辆车
为了生存,很多企业就开始“压榨成本”,车架越做越薄,用手随便一掰就弯,链条用得简陋得能见到铁屑,发动机的核心零件省得差不多,散热不良
越南湿热的天气一加剧,坏车变成了家常便饭
消费者们吐槽得很,骑半年就掉漆,一年发动机异响,两年就得大修
反正就是一堆“山寨货”
还不止这些,为了抢经销商,同行之间互相陷害,有的掺沙子,有的仿冒日本牌子,劣质零件一股脑儿往车里塞
把“中国产”的牌子弄得贼难看
其实,越南政府也没闲着,突然一下子了进口关税,设置了各种门槛
那些本就摇摇欲坠的中国摩托车企业顿时要命了
市场份额从巅峰的80%掉到不足5%,就像是一盆冷水泼醒了
这个教训真是血淋淋的:不是打败我们的人厉害,而是我们自己太贪心太短视
很多企业一开始就只想着“捞一票”——“割韭菜”,根本没想过要“种庄稼”
这就像是打仗,打得快,但不打得远
日本品牌悄悄布局,怎么重新夺回市场
你以为,日本品牌就这样打败了
他们压根没跟咱们在价格泥潭里死磕,而是扎根
比如本田,早在越南就建立了完整的生产线,90%的零部件都是本地化生产,绕过了关税那一套,更关键的是,这一招给市场传达了个信号——我们不是来捞快钱的
你说,这个“长远”两个字
他们还在乡镇一级铺设维修点,承诺“免费保修三年”,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雅马哈也不差,广告里反复强调“十年不用大修”的品质保证
你知道的,越南的老百姓其实很讲究靠谱,花多点钱买辆耐用点的车
等到中国摩托车的质量麻烦一波波爆发后,消费者回头一看,原来多花点钱,买辆日本车
这一切,终于让日本品牌重新夺回了市场的主导位置
他们用品质和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像个老中医一样,稳扎稳打
你想想,咱们那些“价格战”的大炮,说实话打到弄到最后,炮弹都打光了
反倒把自己打得一败涂地
新一代中国车,能否再起
讲到这里,咱们不得不琢磨:这场败仗
能不能让咱们的摩托车企业重新振作
十几年过去了,越南市场的风向又变了
电动化的浪潮一波接一波
新一代的中国企业,带着完全不同的思路又来了
比如雅迪,已经不再单纯拼低价
而是把“研发+制造”深度融合在越南本土
他们当时越南建厂,还自己搞研发团队,真正做到“本地化”生产,这样一这块可以避开关税
另一这块还能贴近市场需求
你知道的,当下人们都讲究性价比,买电动车不再只是便宜
雅迪就帮消费者算了一笔账:五年下来,省出一辆车的钱
他们还在越南开了几百个门店,承诺“24小时上门维修”,建立了庞大的配件仓库
你听说没,一个河内的骑手还跟咱讲:“当下的中国车,店里会主动打电话问车况,比当年那些‘贱卖’的货
”这话,说明他们已经变了
变得更懂得“服务为王”
结果,雅迪在越南的销量冲破十万辆,市场份额稳步上升
还斥资一亿美元再建第二家工厂
你看,这跟当年那帮“速战速决”的企业
他们把越南当成了一个战略基地,不再是个“快来抛货”的市场
== 总结:走得远,才是真正的胜利 ==
这些故事告诉咱们:做生意,最重要的不是你跑得多快
那帮日本品牌能扎根,稳稳占据市场
咱们的企业,别光想着一时的“快钱”,要像农夫一样,耐心地耕耘
把品牌、服务、口碑都一块儿打磨好
否则,就算一时赚了点快钱
这场越南的“惨败”其实也挺有意思的,给咱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做生意,不能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要看得长远点,把市场视作一片田地,耐心地浇水施肥
才能真正收获丰收的果实
未来的路还长,咱们得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别再重蹈覆辙,走得更稳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