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啊,其实比表面复杂多了。你说,一到八月第四周,各家新能源车企销量出来,又是各种排名,你敢信那些数字背后真的那么简单吗?我不太信。人们总喜欢拿着“销量冠军”当挡箭牌,有的用来证明企业厉害,有的又拿来嘲讽竞争对手不行,可销量真能代表一切吗?或者说,销量上涨或者下滑,除了市场需求的变化,还有哪些玄机?谁在闷声发大财,谁在阳谋阳算搞宣传?我们到底在看什么?其实细细琢磨一下,还是有不少门道。
谁是霸主这几年都看的明白。比亚迪7.05万的周销量,去年看起来可能是天文数字,现在已经是妥妥稳稳的第一。有人说它不行了,有人每周都在唱衰,但这个销量数据,不就是事实的铁证吗?为什么网上总有一群人盯着比亚迪唱反调?难道只是为了流量?还是说在资本市场里,“唱空”也是一种炒作策略?比亚迪这几年其实挺耐撕,外界怎么说,自己不停地出新款,降价促销,打开市场,结果就是数据每周都涨。而且我观察,比亚迪已经不再争论什么“技术路线”或者“品牌形象”,直接用销量说话——你不信我是王者,没事,我每星期用数字把你怼回去,这才叫狠。
再说说五菱。1.82万,闷声发大财。五菱牛在哪?就在于老百姓的车,老百姓的钱包站队。五菱生产的微型电动车、混动车,不花哨、不吹牛,价格实惠、功能够用,谁买谁都觉得划算。网上没什么宣传,销量却直线上升,这不就说明一个问题吗:市场懂得选择,真正懂中国消费习惯的是五菱,而不是那些天天说“我技术最牛”、“我国际化”。技术风口最终不敌实用,能装货能省油能跑远,这才是五菱的本事。为什么五菱不天天刷存在感?因为用不着。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谁不心疼钱包?
吉利呢,1.39万,和上周1.40万差不多,很稳定,但也就到顶了。有点什么味道?就是“你努力了但就是只能有这么多”。吉利这些年研发很猛,新能源切得也早,但架不住赛道里强手太多。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吉利没那么多独特亮点,价格优势可能不如五菱,品牌号召没比亚迪,技术声量又不如特斯拉,最后就只能稳中有升,也难有突破。吉利现在的问题是:“下一个爆款在哪里?品牌怎么再往上?新能源领域能不能再突破?”这不是一个简单数字可以回答的。
银行1.22万。有人天天吹“银行是新势力销量第一”,但销量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得好好掰掰。究竟谁在炒作“新势力销量”、谁在造数据?我怀疑银行背后的宣传,带点资本味道。你吹的响,实际销量却就是不上去。这是中国新能源行业普遍的问题:不少企业在数据和宣传上花样多,真刀实枪卖车却没见涨。所以大家说“在哪里呢?”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被表象迷惑,真金白银是谁掏的,谁把车开回家,你看数据就明白了。
领跑1.21万,增长率挺快,悄悄地追赶吉利。这里的亮点就是,别人还在争头衔,领跑不哗众取宠,踏踏实实做市场,慢慢上升。这说明啥?说明“低调才是王道”。在新能源产业里,有些企业借着“科技新贵”身份狂刷感存在感,结果市场反馈一般。领跑这种不声不响一步一脚印的战略,可能是下一个黑马。你不能小看带有本土特色、细分市场把控好的企业。
特斯拉以前是气吞万里的明星,现在1.03万的周销量还下跌了。有人说“特斯拉效应消失”,这其实是市场成熟的征兆。初期大家都认为只有特斯拉能造出最牛的电动车,后来才知道,中国人自己也能造,也能造得便宜、造得智能。特斯拉最初靠技术和品牌光环打市场,现在发现,技术在快速迭代,国产品牌全面追赶,价格战又打到底,优势慢慢荡然无存。你靠降价苟且,靠品牌续命,但最后还是拗不过“本土创新+价格优势+消费者理解”。特斯拉下跌,是整个新能源市场竞争常态。没有谁能一直称王称霸。
问界0.98万、小米和小鹏都是0.82万,理想0.76万,大家都在进步,但都没爆发出真正的“质变”。你说这些“新势力”品牌,究竟还有没有戏?我觉得,单靠风口和炒作早就不够了。以前是“讲故事”、现在要“拼交付”、拼用户口碑、拼技术落地。这波如果谁能在续航、智能化、服务上搞出别人没做过的东西,那就有大戏;否则都只能卷价格、卷配置,打个苦战。以前小米是手机追赶者,现在当汽车追赶者,风格延续,路还长。小鹏理想问界都是如此,都是一群在“新势力”名义下死磕产品的企业。最终谁能把“新”变成“质”,谁就能起飞。
看到这,你可能会问:销量的背后,谁才是真正的赢家?拼的是谁的能力?谁的战略?这其实和我们平时买车一样,买得好是第一位,买得值是第二位,买得舒服是第三位,大多数人其实只看前两条。企业跟消费者一样,不傻。你能保证安全、能便宜、能有科技感,自然有人买。其它都是宣传。
再深挖一下,为什么新能源车年年爆发、月月换赛道?一方面是政策支持,补贴加持,技术驱动,另一方面是长期供需结构变化和消费升级。以前汽车就是代步,现在要智能、要颜值、要舒适,大家都在讲车的“新体验”。可“新体验”背后,是不是消费升级的必然?你看,新能源车一开始是贵族生活的象征,现在一二线城市上下班,几乎标配。那些年高高在上的品牌变成无人问津,那些老旧合资车企却被新势力干掉,这不就是消费观念转变导致的吗?
价格战带来了什么?这两年大家都在降价促销,卷到地板,甚至比亚迪都在便宜卖。有人说降价是利好,也有人担忧这样是不是伤及企业利润?事实是,价格战让销量暴涨,消费者得实惠,但企业其实是两难。你不降价,没人买车;你降太狠,利润消失。这种竞争格局下,谁敢变,就冒险;谁敢卷,就可能亏。小米、小鹏、理想、问界这些企业,能不能活下去,后头还是得看谁更会平衡利润和市场。
品牌效应也逐渐削弱。现在你掏钱买车,是看“性价比”还是看logo?以往特斯拉说“我是国际顶级”,大家全信;现在比亚迪说“我是销量第一”,大家还比一比价格,再看看服务,也不会被品牌绑架。中国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不信广告,不迷信品牌,信数据,信口碑。这对企业来说,“叫好又叫座”才是真功夫。虚头巴脑的营销、所谓的国际化背景,实际在当下中国市场已经逐步失灵。你拼品牌核心,那核心倒底是啥?就是车跑得好、服务到位、价格够香,别的都不管用。一分钱一分货,每一辆车买回家都像一本账,谁砸得出真东西谁才赢。
有个核心问题一直没人聊明白:新能源车究竟是不是颠覆了行业?还是说,现在只是在重复燃油车当年的套路?你看,十年前燃油车版块才是主战场,一波降价一波促销、再一波技术创新加速。现在新能源基本上捡了燃油车的老路,唯一不同的是“方向变了”,从油变电,从机械变智能。套路是一样;不变的是价格战和产品战。说到底,消费市场永远是“适者生存”,花架子是花架子,真技术才是王道。
提问一下:我们是不是总在关注谁第一,谁逆袭,谁被淘汰,却忽略了整个市场的逻辑变化?其实八月第四周的数据,就是一场“淘汰赛”现场。不是你追我赶那么简单,而是行业越来越卷,大家都被挤到一个窄道里。你要活下来,技术得跟上,价格得下探,口碑得在线,供应链得稳定,这些全都要兼顾,才能不被甩下去。
越看越觉得,新能源车企的未来很难简单预测。谁说得准下周谁第一?谁敢保证两年后没有新黑马杀出?市场本身就是变幻莫测,企业既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盲目跟风。数字好看,不代表可持续;数据下跌,也未必就是衰败。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节奏”——做适合市场的产品,抓住普通消费者的心。那些低头拉车的企业,可能最终跑过那些抬头喊口号的企业。
结尾还是得说,谁是真正的赢家?其实不是“销量第一”,而是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里生存下去,始终保持创新和靠谱交付,不断提升体验,让用户喊“真香”,这种企业才是最后的大赢家。是不是这个理儿?你琢磨琢磨。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