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飞翔,翼下流淌的,是汗水,更是浴火重生的志气。”
瞧最近那出零跑汽车的戏码,当真叫人琢磨不透。它一季度财报一亮出来,营收数字蹦得老高,交付量更是如脱缰野马,一路绝尘。仿佛一夜之间,就从悬崖边上被拽了回来,活脱脱一出大逆转。这不禁让人心头一颤,这零跑,究竟是踩了什么风火轮,才能如此腾云驾雾?难不成真应了那句老话,“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才知道”?
细说起来,零跑这波“高歌猛进”,确有其缘由。今年头三个月,营收突破百亿大关,同比激增近两倍,交付量亦是同比暴涨逾160%,在造车新势力中独占鳌头。单是三月,零跑C系列车型就撑起了大半壁江山,活成了销量榜上的“常胜将军”。四月更是势不可挡,蝉联新势力销冠。按理说,业绩如此斐然,定是赚得盆满钵满,可深究其里,却嗅到一丝异样。
这“高配低价”的策略,如同把玩一柄淬毒的利刃,舞得精妙,能化险为夷;稍有不慎,便可能自伤筋骨。零跑曾心心念念冲击高端市场,奈何市场反应平平,最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大幅下调售价。现今,C10车型均价仅在十万出头,销量虽是水涨船高,可品牌溢价能力,是否已悄然流逝?那些挣扎在盈亏边缘的车企,以价换量固然能一时提升营收,但利润空间却被挤压得无以为继。零跑的毛利率虽创新高,达到近15%,然这光鲜背后,多半是战略合作的甜头。若刨除这部分,其整车毛利率实则不升反降,经营亏损依然高达1.5亿元。这就像我们淘到一件“物美价廉”的宝贝,细看之下,才发觉商家早已将虚高的原价打了个折扣,这到底算真便宜,还是被套路了?
零跑还挺能折腾,将目光投向了浩瀚的海外市场。与Stellantis集团的战略联手,不仅引来了巨额投资,更成立了合资公司,剑指全球。如今,欧洲、中东、非洲,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都能见到零跑的身影。今年前四月,零跑出口量突破万台,一跃成为新势力中的出口翘楚。这般气势,着实令人振奋,中国智造扬帆出海!可我们岂能只顾着欢呼,忘了那句“凡事皆有两面”?与Stellantis的合作,本质上是以技术敲开了海外渠道的大门,短期内销量或可迅速攀升,但长远来看,是否会受制于人?一旦合资公司的话语权偏向Stellantis,零跑的定价权和品牌主导权,又将何去何从?更何况,Stellantis自身也在电动化转型上大步迈进,届时零跑的技术输出,又能维持多久的价值?这好比我们将家传绝学倾囊相授,待徒弟艺成,师傅是否就得另谋生路?
马来西亚的本地化组装,听来能规避关税壁垒,可东南亚地区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尚不完善,核心部件仍需自中国进口,这物流成本岂不又水涨船高?加之比亚迪、长城等先行者早已在此深耕,零跑此番入局,少不得一番龙争虎斗。
零跑能在短短数年间,从“淘汰边缘”到“谷底反弹”,确实殊为不易。它效仿大众“低成本、高销量”的燃油车模式,在过往或有奇效,但在新能源浪潮席卷之下,“性价比”这条路,又能走多远?大众坐拥深厚的品牌底蕴,足以支撑其中高端市场,而零跑呢?难道要一直充当“价格杀手”?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昔日的宝沃汽车,打着“德国品质,亲民价格”的招牌,最终却落得个惨淡收场。零跑如今以“12万级激光雷达SUV”的卖点吸引用户,其品牌心智恐怕已被牢牢锚定在“廉价高配”之上,想要突破15万价格区间,难如登天!
---
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之争,绝非单纯的价格战,而是价值的较量。零跑若不愿被“性价比”的泥沼所困,就必须另辟蹊径。或可将LEAP 3.5架构、智驾系统等核心技术打包成“造车解决方案”,授权予更多二线车企,效仿Mobileye的软件授权模式,摇身一变成为“技术寡头”?每年单是技术服务收入便可高达数十亿元,其估值逻辑便可从传统车企跃升至科技公司。抑或,重塑品牌金字塔,摒弃“全价位通吃”的幻想。在15-20万元区间推出准高端车型,以科技和配置彰显“科技轻奢”的品牌认知,同时保留10-15万元的主力车型以冲刺销量。如同特斯拉Model 3/Y的策略,高低搭配,既能维护品牌调性,又能避免陷入低端价格战。
归根结底,零跑的故事,恰似我们许多普通人的缩影,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摸索前行,寻求突破。它给予我们一个深思的机会:在追求规模与速度的狂热之中,我们是否也该静下心来,审视何为真正的价值?在未来的征途上,零跑究竟能构建出怎样的“护城河”,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