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利润齐缩水,广汽的苦日子来了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这句话,如今听来格外刺耳。

现下,生活不易,人人皆感。

上班族困于拥挤的通勤与无休止的加班,甚至要时刻警惕裁员的风险。

要说谁压力最大,恐怕非昔日那些光鲜的老牌企业莫属。

以汽车业为例,前些年新能源浪潮汹涌,新兴车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车企也纷纷高呼转型。

可看最近广汽发布的财务报告,实在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2025上海车展,广汽可谓倾尽全力,又是L4级无人驾驶出租车,又是前瞻概念车,又是人工智能技术,恨不得将压箱底的绝活全数搬出。

但这份热闹,却难以掩盖报表上的亏损:营收缩水,利润暴跌,现金流告急。

这可不是小事一桩。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简而言之,车不好卖了。

这简单的几个字,实则是汽车行业一场剧烈震荡的缩影。

一方面,国产品牌不断崛起,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遭受挤压。

回想过去,购车者几乎只认准合资品牌。

如今呢?

比亚迪、吉利、长城,哪个不是实力雄厚,声名鹊起?

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加速取代传统燃油车。

犹如一场竞速,燃油车还在慢条斯理地行驶,电动汽车却已然启动了冲刺模式。

而广汽,其主要收入仰赖的恰恰是燃油车合资业务。

这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广汽正经历着“困难期”。

2024年,营收减少,利润下滑,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更是直接亮起红灯。

进入2025年,情况更加糟糕,营收持续走低,利润亏损扩大,现金流更是如同决堤一般。

曾经的盈利大户——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如今也风光不再。

销量下降,收入减少,投资收益同样大幅度缩水。

销量利润齐缩水,广汽的苦日子来了-有驾

再看自主品牌,传祺的销量增长动力不足,定位高端的昊铂也没能成功打入市场,合创汽车更是直接宣告结束。

被寄予厚望的埃安,也受困于网络预约车市场饱和以及转型标签难以摆脱的困境。

这情形,就像一位昔日威风凛凛的巨人,突然发现自己难以适应时代的变迁,步伐迟缓。

销售量与盈利的双双下滑,对任何一家汽车厂商而言,都是极具威胁的警讯。

广汽的竞争优势日渐减弱,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已然落后于对手。

眼见着造车新势力们奋勇争先,广汽的境况,实在令人忧心忡忡。

出路何在?唯有改革!调整!转型!

广汽启动了代号“番禺行动”的变革计划,旨在重塑自主品牌,达成百万辆级的年产销规模,并朝着两百万辆的目标奋进。

广汽将总部迁至番禺,用意在于让最贴近市场前线的人能够参与决策,及时应对变化。

紧随其后,一系列调整陆续展开。

整合市场销售业务,成立自主品牌市场销售本部,统一采购渠道,严控成本支出,引入集成产品开发流程,缩短新品研发周期。

广汽计划发布超过20款新车型,涵盖换代与改款。

未来三年内,广汽自主品牌预计将推出多款全新车型。

目标明确而坚定:2025年全年交付230万辆,较2024年增长15%,并在2027年实现自主品牌占据广汽集团总销量六成以上,自主品牌销量挑战200万辆。

虽然目标振奋人心,但现实挑战重重。

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国产品牌高端车型与新能源车的冲击也将更为猛烈。

230万辆的年度销售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仍旧存在着不确定性。

这好比一位病患,虽然已经意识到自身患病,并开始积极配合治疗,但最终能否康复,仍取决于其自身的身体底蕴与坚强意志。

广汽的改革,实则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自救行动。

其成败,不仅影响着广汽的未来走向,更牵动着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变动。

我们衷心期盼广汽能够成功摆脱困境,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汽车产品。

毕竟,没有人愿意看到一家曾经辉煌的企业就此陨落。

改革之路注定充满艰辛,转型更是面临重重挑战。

然而,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与切实行动,就一定能够看到希望的曙光。

让我们共同关注,看广汽如何突破“困难时期”,开启新的发展征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