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电动汽车,这个曾经被人嗤之以鼻的“脱裤子放电”技术,如今却成为新能源市场最炙手可热的一匹黑马。2024年,中国市场共售出118万辆增程车,同比暴增63%。小米、小鹏、吉利等巨头争先恐后入局,价格也从昔日高高在上的三十万跌至十几万。令人啼笑皆非,这项看似“落后”的技术,竟然掀起了新的淘金热。到底是什么因素,让技术简单的增程式再度翻红?归根结底,是它精准击中了用户的痛点——技术可以不花哨,但必须能解决活生生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拆开三重真相。第一,纯电汽车的“遮羞布”已经被撕得粉碎。近十年,纯电车型一直吹嘘“续航破千”,但现实是车主在高速上争抢充电桩的戏码从未停歇。哪怕院士杨裕生都坦言,电池卡脖子的困境无法突破:低温衰减、充电难、甚至自燃风险,让都市精英们为赶通勤愁白了头。相比之下,增程式车型那句“没电加油就走”,一下戳中了刚需。理想汽车的数据更是当头一棒:用户九成时间用电通勤,剩下一成则靠油量应急出远门。长假里,纯电续航骤降,才真切显露短板。
第二,政策红利迅速催熟了市场。2023年新能源补贴退坡,纯电型一刀砍掉了1.26万,而增程只少0.48万。更狠的是牌照政策——上海甩掉了增程绿牌,北京连夜补限行,但三四线城市却源源不断给增程派发路权。搞钱的关键,其实藏在电池配置里:增程车型电池量比纯电少70%,光是碳酸锂成本就能省下几万元,这才是价格战背后的真金白银。
第三,技术“简单”反而变成了护城河。造车新势力最怕什么?变速箱调教。而增程式直接把变速箱扔进垃圾桶,发动机只负责发电,机械结构大幅简化。小米汽车火速杀进市场,首选增程路线,就是因为不必背负技术包袱就能迅速量产。
当然,争议如影随形。大众中国CEO公开讽增程是“过渡技术的垃圾”,同济大学的教授甚至吐槽:用老旧油车发动机改出来的增程器,动力弱得像拖拉机。但打脸总是来得毫无征兆。理想L9配备米勒循环增程器,热效率直逼40%,馈电油耗也不过6.5升。宁德时代甚至造出续航400公里的增程电池,比小鹏G6纯电版还能多跑50公里。场景切割更显魔力:北方零下二十度,纯电车一遇寒潮续航立刻腰斩,增程还能烧油保命;县城充电桩稀缺,增程车一加油就能再奔800公里。崔东树一语道破天机:中产阶级既要面子,更要里子。花三十万买增程,不仅体验到电车的便利,还彻底解决了里程焦虑。讲到底,谁甘心跟钱过不去?
同时,未来的暗战刚刚开局。靠“两条腿”走路才是王道。一方面,绿色燃料绑定碳中和——杨裕生预测,2030年甲醇、乙醇将大规模替代汽油,届时增程车碳排放还要再砍一半。更有想象力的是“车联网电厂”模式:数百万辆增程车既能日常通勤,也能变身移动电站,电网缺电时烧甲醇发电,一度电只要三毛钱。
另一方面,纯电续航逐步突破极限。增程车一旦纯电续航跨过400公里门槛,纯电车型的竞争优势瞬间土崩瓦解。深蓝汽车负责人直言:等增程渗透率破50%,没有软肋的增程式必将全盘碾压。
总结来看,没有所谓“最好的”技术,只有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增程式电动车的逆袭说明了一个简单事实:市场不迷信技术高低,只看谁能解决用户最头疼的事。当那些配备“冰箱彩电大沙发”的纯电豪车在寒冬趴窝时,加油三分钟就能狂奔数百公里的增程车,已经带着全家人齐奔目的地。技术路线之争,最终不是谁喊得响,而是用户用自己的钱包投票——宁要简单的靠谱,不要复杂的噱头。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