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话题特别火,那就是国产车上的空气悬架。
好像一夜之间,这项过去只有在那些动辄七八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豪华品牌,比如奔驰、宝马、路虎上才能见到的高级配置,突然就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现在你去逛车市,会发现很多二十多万、三十来万的国产新能源车,都把空气悬架当成了一个核心卖点来宣传。
销售人员会热情地告诉你,有了它,你的车就能像魔毯一样过滤掉路面的颠簸,还能随时升高降低底盘,既能上山下乡,也能在高速上稳如泰山。
这听起来确实让人心动,感觉花不多的钱就享受到了百万豪车的待遇。
但是,与此同时,在很多老司机和二手车商的圈子里,却流传着一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他们会提醒你,带空气悬架的国产车虽然新车时很香,可一旦开上几年,就可能变成一个“烫手山芋”,最好在出保修期之前就赶紧卖掉。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让很多准备买车的消费者感到困惑:这空气悬架到底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全民福利,还是车企精心设计的一个消费陷阱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搞明白,空气悬架到底是什么。
说得通俗一点,它就是用一套可以充气和放气的“空气弹簧”,来取代我们传统汽车上那几根硬邦邦的螺旋钢弹簧。
传统的钢制弹簧,它的软硬和高度在出厂时就已经定死了,无法改变。
而空气悬架的核心就在于它的可变性。
它通过一个车载的打气泵、一个储气罐、一套复杂的阀门和传感器,以及一个控制电脑,来精确地控制每个车轮上方的空气弹簧的气压。
当你需要舒适性的时候,系统会给空气弹簧多充一些气,让悬架变得更软,路过一些细碎的坑洼或者减速带时,车身几乎感觉不到颠簸,乘坐体验非常高级。
而当你需要去走一些烂路,担心磕到底盘上的电池包时,可以手动或者让车辆自动给空气弹簧充入更多的气体,把整个车身抬高几厘米,从而大大提升通过性。
反之,在高速行驶时,系统又会适当放掉一些气体,降低车身重心,减少空气阻力,让车辆行驶起来更稳定,也更节省能耗。
可以说,空气悬架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悬架在舒适性和操控性之间难以两全的矛盾,尤其对于底盘需要重点保护的新能源汽车来说,它的实用价值非常高。
那么,这项过去价格高昂的技术,为什么现在能普及到二十多万的国产车上呢?
这背后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我们国家汽车工业供应链的飞速发展和强大实力。
在过去,空气悬架系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比如空气弹簧总成、电控单元、高压气泵等等,基本上被德国大陆集团、威巴克等少数几家国外巨头所垄断。
我们的自主品牌车企想要使用,就只能接受他们的高昂报价,一套系统的成本动辄好几万元,自然只能用在旗舰车型上。
但是,近年来,以保隆科技、孔辉科技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本土供应商异军突起,他们通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和持续投入,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实现了空气悬架系统全套零部件的国产化。
国产化不仅意味着技术的自主可控,更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
凭借着国内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巨大的市场规模效应,这些本土供应商硬生生地将一套完整的空气悬架系统成本,从过去的数万元级别,拉低到了万元以内。
成本的大幅下降,使得我们的车企有底气将这项配置下放到更亲民的车型上,比如像小鹏G9、理想L7、极氪001等热门车型,都提供了带有空气悬架的版本。
这既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更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实力提升的一个缩影,让普通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更先进的技术。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
空气悬架在带来舒适和便利的同时,也确实存在着一个绕不开的现实问题,那就是它的耐用性和后期维护成本。
其最核心的部件——空气弹簧,其主要材料是特种橡胶和尼龙帘布层。
橡胶制品都有一个天然的寿命极限,就像我们平时用的皮筋,时间长了就会老化、变硬、失去弹性甚至断裂。
汽车上的空气弹簧工作环境更为恶劣,它不仅要承受车辆的全部重量和路面冲击,还要经受风吹日晒、雨雪侵蚀、泥沙磨损以及高低温的反复考验。
通常来说,空气弹簧的设计使用寿命普遍在5到8年左右,里程数大约在10万公里上下。
一旦超过这个期限,橡胶就可能出现细微的裂纹,导致慢性漏气。
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车停放一夜后,某个车轮会塌下去,车辆呈现出“趴窝”的姿态。
如果继续使用,裂纹扩大,就可能在行驶中突然破裂,导致车辆瞬间失去支撑,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除了空气弹簧,那套复杂的供气单元也不是“善茬”,比如高强度工作的空气压缩机容易过热损坏,精密的电磁阀组如果进水或被杂质堵塞,也容易导致整个系统失灵。
一旦这些部件出了问题,维修起来的费用可是相当惊人的。
根据不少车主的反馈,车辆只要一过保修期,去4S店更换一根原厂的空气弹簧,连带工时费往往需要七八千元,甚至上万元。
如果运气不好,是整个供气单元或者控制模块损坏,那维修费用更是可能高达两三万元。
这笔开销,对于一辆二十多万的家用车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正是因为这个潜在的高昂维修成本,导致了带有空气悬架的二手车在市场上处境尴尬。
二手车商在收购这类车辆时,必须提前将未来可能发生的维修风险计算在内,因此会把价格压得非常低。
这就造成了这些车型在使用了三五年之后,其保值率会比同款没有配备空气悬架的车型低上一大截,车主卖车时会感觉非常亏,而买家又因为担心后续的“维修大坑”而犹豫不决,最终形成了“卖家难卖,买家难买”的局面。
那么,既然明知道有这些问题,为什么车企们还是如此热衷于推广空气悬架呢?
这背后其实是车企非常精明的市场策略。
首先,在当前竞争白热化的汽车市场,空气悬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营销亮点和差异化卖点。
当大家都在宣传智能座舱、续航里程的时候,一个“能升降的底盘”显然更能凸显车辆的高级感和科技感,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的溢价能力。
其次,车企们精准地把握了当下大多数消费者的换车周期。
根据统计数据,国内车主的平均换车年限大约在3到6年之间。
而空气悬架系统,在其设计寿命的前半段,也就是在主流用户的持有期内,通常是比较稳定可靠的。
等到车辆过了保修期,开始进入故障高发阶段时,第一任车主很可能已经开始考虑换新车了。
这时,车企再顺势推出一些针对老车主的置换优惠政策,面对高昂的潜在维修费用和诱人的新车折扣,很多消费者权衡之下,便会选择继续购买该品牌的新车,从而形成了一个消费闭环。
对于车企而言,这既促进了新车的销售,又将大面积的售后维修压力转移给了二手车市场,甚至还能通过保修期外的维修服务,创造一笔可观的利润。
这可以说是一种利用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来超越零部件自然老化速度的商业模式,虽然对二手车买家不太友好,但从商业角度看却非常成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