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雷克萨斯凭借全进口身份在中国市场稳坐豪华车“神坛”,但这一策略正在被颠覆。近日,雷克萨斯以13.5亿元拍下上海金山区工业用地,独资建厂生产电动车的计划尘埃落定。从“绝不国产”到主动入局,雷克萨斯的转身背后,既是电动化浪潮下的求生之战,也是跨国车企全球化逻辑重构的缩影。
一、进口红利消失,雷克萨斯“神话”难续
雷克萨斯曾是中国市场最特殊的豪华品牌——不国产、不降价、不愁卖。凭借日本九州工厂的“匠人精神”标签和关税壁垒下的稀缺性,其常年维持终端加价,年销量稳居20万辆以上。但这一模式在新能源时代彻底失效。
2023年,雷克萨斯纯电车型RZ在华月销仅百余台,被网友戏称为“油改电的智商税”。消费者调研显示,超70%用户认为其电动车“保守过时”。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格局:2025年渗透率已经突破50%,30万元以下市场被特斯拉、蔚来、比亚迪瓜分殆尽。雷克萨斯若再固守进口,不仅错失市场红利,更可能被贴上“燃油车遗老”的标签。
二、独资建厂的“三重算盘”
与BBA(奔驰、宝马、奥迪)的合资路径不同,雷克萨斯选择效仿特斯拉的独资模式,背后藏着精明的战略考量:
1. 成本重构:国产化可削减15%关税,叠加长三角产业集群优势,主力车型价格有望下探至30万以内,直接对标Model Y。
2. 技术借力:或将引入丰田与比亚迪合作的bZ平台,同时布局氢燃料电池,借势上海“氢走廊”政策红利,形成“纯电+氢能”双线突围。
3. 供应链自主:计划采用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华为鸿蒙车机系统,甚至联合研发车规芯片,深度绑定中国供应链。
按规划,上海工厂2027年投产,年产能50万辆,远超特斯拉初期规模。雷克萨斯意图复制“特斯拉奇迹”,将中国变为其电动化转型的跳板。
三、转型路上的“三座大山”
尽管蓝图美好,雷克萨斯的本土化之路绝非坦途:
品牌认知固化:在年轻消费者心中,雷克萨斯仍是“父辈座驾”,与科技感、先锋性绝缘。重塑形象需巨额营销投入,而国产化后单车运营成本已增加5%,利润空间再受挤压。
技术路线博弈:纯电、氢能“两头押注”看似稳妥,实则暗藏风险。氢燃料电池车商业化遥遥无期,而纯电领域又面临“蔚小理”的智能化碾压。若不能快速推出爆款车型,恐陷入两头落空的困境。
竞争维度升维:中国新能源战场早已从“续航竞赛”转向“生态战争”。蔚来的换电体系、小鹏的智能驾驶、华为的万物互联,都在重构豪华车定义。雷克萨斯若仅靠“工匠精神”和降价策略,恐难破局。
四、跨国车企的“中国命题”
雷克萨斯的抉择折射出跨国车企的集体焦虑:在“逆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市场已从“最大销售市场”升级为“核心战略基地”。欧盟《电池法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筑起贸易壁垒,倒逼车企本土化生产。而中国完善的产业链、超前的新基建和政策弹性,成为跨国品牌技术迭代的最佳试验场。
但本土化≠成功。大众ID.系列折戟、丰田bZ4X召回、宝马i3降价求生,都证明“油车时代的品牌溢价”在电动时代归零。雷克萨斯若想突围,必须完成三重跨越:从“进口信仰”到“科技信仰”的品牌价值重构;从“精益生产”到“敏捷研发”的组织能力进化;从“封闭体系”到“开放生态”的供应链重塑。
温柔乡亦是英雄冢
雷克萨斯的国产化,本质上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特斯拉用上海工厂证明,跨国品牌能在中国电动市场重生;但更多案例显示,犹豫者终将被淘汰。当雷克萨斯摘下进口光环,直面中国品牌的“贴身肉搏”时,才会真正明白:油车时代的温柔乡,或许是电车时代的英雄冢。其成败不仅关乎一个品牌的命运,更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权力格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