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最近有点闹心,又是“锁马力”,又是“碳纤维前舱盖”的,搞得车主们怨声载道。官方赶紧出来灭火,又是积分又是洗车机的,结果呢?好像不太管用,反而火上浇油了。你说怪不怪?
这事儿啊,表面上看是补偿方案的问题,但深挖下去,你会发现,这背后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新难题。
先说说这个“锁马力”。好家伙,1548匹直接给你砍到900匹,这操作,简直就像把一匹烈马变成了小毛驴。官方说这是OTA升级,是“灰度测试”,是为了你好。但车主们不乐意啊,我花大价钱买的就是这动力,你现在给我阉割了,然后补偿我点积分,让我买点小米生态链的东西?这就像你把人家的腿打断了,然后送人家一双袜子,有用吗?
知道为啥车主不买账吗?因为这补偿的价值和人家受到的损失根本不对等啊!动力缩水带来的体验下降,赛道使用成本的增加,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损失。而积分呢?只能买小米的东西,选择权都没有,这算哪门子补偿?
再说说这个“碳纤维前舱盖”。花四万多选装的“空气动力学组件”,结果发现根本没啥用,就是个摆设。小米说给你两万积分,还能限时改配。但车主们又炸了,改配要等三个月,积分只能买充电桩,我又不是天天都要充电,这算啥?
这种情况,就好比你买了一张演唱会VIP门票,结果到了现场发现,舞台是假的,明星是蜡像,然后主办方说补偿你一瓶矿泉水。你会满意吗?肯定不会啊!
这里面,最让人闹心的,恐怕还是OTA升级的权责边界问题。这年头,汽车都智能化了,车企可以通过OTA随时修改车辆的属性。但问题是,这种修改,有没有经过用户的同意?有没有侵犯用户的知情权?
记住:消费者买的是商品,不是“半成品”。你不能今天说这车有1548匹马力,明天又说只有900匹,这让消费者怎么相信你?
而且,同样是售后问题,SU7标准版出故障了,小米又是换车又是代步补偿,被夸上了天。但到了SU7 Ultra这儿,面对更严重的性能损失,却只给点象征性的补偿,这种“区别对待”,简直就是“看人下菜碟”啊!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难道车价越高,用户的权益就越不值钱吗?
其实啊,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个通病:车企过于强势,用户参与机制缺失。车企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想怎么补偿就怎么补偿,用户根本没有话语权。
这种情况,就好比你租了一间房子,房东可以随时进你家,换家具,改格局,你却只能默默忍受。这合理吗?肯定不合理啊!
所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还得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用户参与机制。比如,可以成立一个“用户议会”,重大功能变更要经过车主投票。还可以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车企的宣传承诺进行背书。
正如一位维权车主所说:“我们支持创新,但拒绝做技术试错的小白鼠。”
说白了,消费者不是反对技术进步,而是反对车企把消费者当成“小白鼠”,随意试错,随意修改。
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到底,还是因为信任危机。车企如果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再好的技术,再好的产品,也卖不出去。
所以说,小米这次的风波,给所有新势力都敲响了警钟:在科技狂飙的同时,一定要守住用户信任的底线。
但是,这真的合理吗?车企应该如何平衡创新和用户权益?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记住:人真的是太难了,买个车,还要斗智斗勇。这简直就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终极形态。
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小米的补偿方案,车主们不买账。因为他们要的不是洗车机,不是积分,而是尊重,是话语权,是真正的权益保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