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半,审讯室里的顶灯亮得有些过分。桌子上摊着一份厚厚的配置参数清单,尺寸数据密密麻麻,像案卷里并排的伤情照片。数字脱离了现实,有点无聊,有点致命,但它们是案情发展的唯一证据。“理想i7真的没了。”这句话像来自卷宗边角的批语,冷冷落落。大家都在等那句判决,心里还存着一点幻想,仿佛下一个瓜会让结局反转。但事实比想象更克制:李想本人出面,确认i7死刑执行,一句话掐断所有猜测——如果你憧憬大五座纯电SUV,只能在i6和i8里选了。
我见过太多“本以为有、其实没了”的案子:前一秒当事人信誓旦旦,后一刻谜底揭开,所有线索都是自欺欺人的推理拼图。但比起凶杀现场,汽车市场的逻辑更像一场分秒必争的选型大战。理想的i系列今年非纯电不可,i6、i8一前一后亮相,路上被聊成段子,坊间风评如潮汐。人们潜移默化地把它们跟增程系列一一对标——L6、L7、L8、L9,只不过“价格偏好、身份焦虑”这两把手术刀,总在车型里左右横跳。眼见去年L6来了,理想的增程家族凑齐了四兄弟,大家习惯性认为,电动家族也该有四口,i6、i7、i8、i9一字排开,前途未卜。
但现实不是肥皂剧,也不是拼娃比赛。真相很简单,i7根本没生出来的空间。拿尺寸说话:i6长4950mm,轴距3000mm;i8长5085mm,轴距3050mm。这两组数据之间,留给理想i7的空间,就像尸检报告里的“致死原因”那一栏,怎么看都填不满。强行推出“理想i7”,只会落得个尴尬,像一道未考进来的遗体解剖题,既不够大,也不够小,蹲在尺寸表上进退两难。你要是问我怎么想,不妨把问题换成侦查的标准流程:证据链不完整,现场细节没有合理解释,“嫌疑人”只能留在未遂名册上。
但案子的有趣之处,往往不只是案发,也是案未发。i9还会有吗?这个问题跟堵在路口的警车一样,既给了可能性,也留足了悬疑。大家都盯着理想i8和“顶配大哥”MEGA的尺寸对比,嘴里念叨:“这俩之间明显还差一个。”,而MEGA的长度5米3+,轴距3米3,和i8之间确实有“空白地带”。理论上,有一个属于i9的市场空间,长约5米2,轴距3米15左右,像是量身定制的小MEGA,专治“大”的强迫症和家庭空间焦虑症。你如果对三排腿部空间有执念、对后备箱有深度情感,i9这颗“未定之数”就像巡查时的补票员,随时补上你的需求缺口。
当然,侦查经验告诉我,很少有案子是一锤定音。李想发文时只否定了i7,没提i9,显然是在给市场留口子。要说没有规划,倒不如说“目前阶段无法披露”。在理想这家“有点爱说又不全说”的企业风格下,i9的存在感像年轻刑警的理想主义——有可能,但不一定实现;有空间,但不一定立马填满。
话说回来,理想i8从架构到设计,的确展现了一种果断。专业层面上看,原生纯电架构把空间薅到极限:前悬短到严肃,后悬收紧到过分,二排腿部空间900mm、三排875mm,营销口号“一台8号车坐出9号空间”还真不是唬人。对99%的用户来说,空间体验已经到顶级,再加个i9,等于专为极少数“空间富豪”定制,产品规划的性价比有待商榷。归根结底,汽车厂商的心思就像刑警解读案情:所有选择都有其成本,也都有风险“收益”。i9出不出,还要看下阶段的需求变化和战略调整——今年有答案的概率,大致等于凌晨三点能碰到自首嫌疑人的几率。
职业习惯让我经常自嘲——我们这些做刑侦的,拼的都是细节,谁犯了一个信息漏洞,谁就送出一条真相。汽车圈也一样,群众永远希望每一个级别都能坐满,但企业的算盘和消费者的盼头之间,总有几个尺寸的数据不对等。每一次“猜车型”,都像分析指纹,既感到兴奋,也经常无能为力。你以为市场是论据充分的剖析案,其实每一个缺位都不全是悲剧,反倒像是理性规划的必然。
最后,事情到了这里也只能悬而未决。理想i7确定没有了,i9未必有,但也没完全死刑。你要是等一台更大的纯电SUV,i8已经做到了极限,但不妨再有点耐心,或许明年还可以再赌一次。只不过,下一个“理想i9”会不会如你所愿,又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这就像每个疑案最后的那句结语:你想要的可能不是事实,而只是一个愿景。而愿景是否落实,问题不再是谁说了算,而是谁真的会为这份空间焦虑埋单。
你觉得呢,空间规划的极限和产品序列之间,到底是市场逻辑占上风,还是企业理性更决绝?你会为尺寸的那“一厘米”买单吗?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