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在中国向自己亮剑

宝马i3落地价一度跌破16万,三十多万买的车主心在滴血。这不是清仓甩卖,而是“蓝天白云”对自己狠下的一刀。

这不是段子,是2024年真实发生在中国市场的剧情。当年一度标价35万起的宝马i3,终端成交价直接腰斩,这个数字背后,是宝马在中国市场前所未有的焦虑。我开着朋友那台2022款i3跑了一圈城市快速路,说实话,驾驶质感还是那个味儿——底盘扎实、转向精准,可当我把车停在商场充电桩旁,隔壁一台20万出头的极氪001正用激光雷达扫描周围环境,而我的宝马连自动泊车都得手动开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宝马不是在降价,是在自救。

外观:德味依旧,但“电动脸”有点懵

宝马i3的外观,是典型的“油改电”过渡产物。前脸保留了标志性的双肾格栅,但已经封死,里面藏着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设计师显然很矛盾:既要保留燃油车的辨识度,又要向电动时代妥协。于是你看到的是一个“假进气口+发光LOGO”的组合,远看像宝马,近看总觉得哪儿不对。

我试驾的这台i3 eDrive35L,车身加长了,轴距达到2966mm,后排空间确实够用。但侧面线条还是能看出3系的影子——这本该是优势,可放在电动车讲究低风阻的今天,0.24Cd的风阻系数(来源:宝马官方资料)虽不算差,但对比极氪001的0.23Cd,还是少了点“电感”。

内饰:豪华感在线,智能化掉队

宝马在中国向自己亮剑-有驾

坐进车内,熟悉的“宝马味”扑面而来。大面积皮质包裹、金属饰条、机械按键的阻尼感,都让人安心。12.3英寸全液晶仪表+14.9英寸中控屏组成的曲面双联屏,UI设计比老款进步不少,可一开机,华为鸿蒙智行的流畅度、理想OS的语音交互体验瞬间让我对这套iDrive系统失去了耐心。

我特意试了语音指令:“打开座椅加热。”系统反应了两秒才执行,而且只开了主驾,副驾还得再说一遍。反观理想L7,一句“我冷了”,空调、座椅、方向盘加热全开。这不是配置差距,是交互逻辑的代差。

更让我意外的是,这台i3居然不支持CarPlay无线连接,得插线。朋友吐槽:“花三十万买的时候说是‘智能电动旗舰’,现在连手机映射都得掏线,像不像买了个诺基亚?”

动力与操控:宝马的“看家本领”还在

但!只要一上路,宝马的功底就回来了。i3 eDrive35L搭载一台210kW后置电机,百公里加速6.2秒(来源:宝马官网),动力输出线性,没有电动车常见的“一窜一窜”。我特意找了一段山路,弯道中车身姿态稳定,后轮驱动的特性让过弯更有乐趣。

动态稳定控制系统(DSC)调校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过度干预驾驶乐趣,又在极限状态下默默帮你稳住车身。我朋友说:“开这车,哪怕电量只剩20%,底盘那种厚重感一点没打折,还是宝马。”

宝马在中国向自己亮剑-有驾

但问题也出在这儿——为了维持这种“驾驶者之车”的质感,宝马牺牲了续航和能耗。CLTC工况下续航592公里,可实际城市通勤跑下来,平均电耗接近18kWh/100km,高速更是飙到22kWh以上。相比之下,极氪001的电耗能控制在15kWh左右,同级别里效率更高。

智能化:不是不会,是慢了

说到智能化,宝马其实不傻。2025年首发的iX3新世代车型,已经确认将搭载华为HiCar系统(来源:文档)。这意味着宝马终于意识到,单靠自己搞软件,搞不过中国新势力。

但问题是:等2026年新世代国产,黄花菜都凉了。现在卖的i3、iX这些车,智能化体验停留在2020年水平。L2级辅助驾驶有,但功能保守,车道保持容易退出,自动变道需要反复确认,远不如小鹏NGP或华为NCA来得干脆。

我试过用i3的辅助驾驶跑一段高架,系统频繁提示“请接管方向盘”,搞得比自己开还累。你说它不安全?安全。但用户要的是“省心”,不是“提心吊胆”。

安全性:德系标准,但被动安全≠智能安全

宝马在中国向自己亮剑-有驾

宝马在车身结构、材料用料上从不含糊。i3采用高强度钢+铝合金混合车身,碰撞测试成绩优秀(暂无具体NCAP评分,但基于宝马一贯标准)。但我试驾时发现,它的AEB(自动紧急制动)触发逻辑偏保守,低速时对突然窜出的电动车反应较慢。

真正的安全,不仅是撞不烂,更是“不撞”。华为、小鹏的城区NCA已经能做到红绿灯识别、无保护左转,而宝马的驾驶辅助还在“别跑偏”阶段。这差距,不是一代两代,是维度差。

竞品对比:BBA vs 中国新势力

我们拿三台车对比:宝马i3、极氪001、理想L7。

价格:i3落地约30万,极氪001约28万,理想L7约33万。

空间:L7最大,i3次之,001略小但更运动。

宝马在中国向自己亮剑-有驾

智能化:L7 > 001 > i3。

操控:i3 > 001 > L7。

品牌:传统豪华 vs 新势力。

结论很残酷:如果你想要“宝马”两个字,i3还能撑住牌面;但如果你想要“值这个价”,它已经输在起跑线。

为什么宝马对自己下手这么狠?

答案在文档里写得明明白白:2024年宝马在华销量下滑13.4%,2025年一季度继续下滑17.2%(来源:宝马集团财报)。更可怕的是,华晨宝马净利润暴跌44%,经销商压力山大,宝马中国两次宣布退出“价格战”,又两次被迫重启。

所以,16万买i3不是“捡漏”,是宝马在用老车型的利润,给新世代车型换时间。就像文档里说的,新任华晨宝马CEO宝思齐是财务出身,她的任务不是冲销量,而是“控制成本、提升投资回报率”。

宝马在中国向自己亮剑-有驾

用户真实体验:老车主的纠结

我认识一位2022年花35万提i3的车主,他说:“当时觉得宝马电动化肯定牛,结果两年贬值50%。去售后,销售都躲着我。但要说后悔?开起来还是爽,就是朋友圈没人点赞了。”

另一位极氪001车主说:“我原来也想买i3,后来试驾完觉得‘就这?’,果断转单。”

未来:2026年是生死线

宝马不是没牌可打。2026年,新世代车型国产、增程式X5上市、与阿里合作的通义大模型座舱落地。这些牌打好,还有翻盘机会。

但问题是:中国品牌每年推几十款新车,技术迭代以月计。宝马等得起吗?

宝马在中国向自己亮剑-有驾

我的观点:理性消费,别为标买单

作为车友,我想说:宝马的驾驶质感,依然值得尊重。但如果你冲着“智能”“科技”去买宝马电动车,大概率会失望。现在的i3,适合那些“既要电动,又要驾驶乐趣,还不太依赖智能功能”的保守派用户。

但如果你是科技爱好者,或者家庭用户,理想、问界、极氪可能更懂你。

问答环节

Q:现在16万买i3,是不是血赚?

A:短期看是,长期看不一定。保值率已经崩了,后续维修、软件更新也可能成问题。买可以,但别当投资。

宝马在中国向自己亮剑-有驾

Q:等2026年新世代?

A:可以等,但别抱太大希望。宝马的智能化底子太弱,合作能补课,但很难超车。

Q:宝马还有救吗?

A:有,但前提是放下身段,真正拥抱本土化,而不是“技术输出+贴牌合作”。鸿蒙智行的成功,不是华为单赢,是“中国需求+全球技术”的胜利。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花30万,你是选“驾驶者之车”宝马i3,还是“智能移动空间”理想L7? 老铁们,评论区聊聊。

宝马在中国向自己亮剑-有驾

我是懂车的老张,下次试驾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