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史上最难”L2国标征求意见出台,智驾功能安全提升预期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最近开车上下班,看到很多新车都摆出L2级别的标志。其实这个东西已经不算新鲜了,但别以为这个标准就代表了万无一失。9月17日工信部放出个征求意见稿,标准还针对驾驶辅助系统,特别强调安全,也就是说,未来L2的门槛要高了。

我一朋友最近换了辆车。聊天中,他笑着说:这车的自动跟车有点吓人,用得我都紧张。这其实反映出硬件硬实力得跟上,不能光嘴上说智能辅助。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那个差距真的挺大。国内几家主流品牌的智驾,硬件配置和测试流程好像说得挺严实,但我猜:某些测试设备其实还比较粗糙,也许只是满足基本规范(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差的还是硬件的细节保障。

中信证券:“史上最难”L2国标征求意见出台,智驾功能安全提升预期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驾

这次新规,重点提到DMS驾驶员监控系统(简称:驾驶员监测),相当于给看你这事划了一条红线。过去的几款智驾,驾驶员监控多靠看脸或踩刹车检测,但这次标准要求更严,甚至把疲劳驾驶也扯了进去。可能你会问:这个监控系统,能不能全靠面部识别解决?我觉得不完全,否则就不会强调多模态感知——这个词听着挺高大,实际上就像老派的多角度摄像头+传感器,多一层保障,别到时真出现误判。

硬件的堆料跑得太快,或许我们也应问:到底是真的安全多了,还是用更新的标准让硬件厂商多赚点钱?这方面,我觉得像买手机,每年硬件都升级,但用得久的,还是那几样基础配置(这不是偏题吧?但我想奈何确实如此)。供应链上的博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要满足新规,硬件厂商得重新布局供应链,像布料一样,裁出来的车皮,要更结实。

中信证券:“史上最难”L2国标征求意见出台,智驾功能安全提升预期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驾

回过头来,想到这些标准的推出,按理说会促使硬件硬气点,但我再衡量一下成本:一个大厂给硬件封装,成本增加10-15%,但能不能让普通消费者感受到价值?这个问题假如还没解决,产业可能还是只挂羊头卖狗肉。我也料想:标准要落地,检测机构的角色就变得更关键,但说实话,检测这个环节,还是看得懂,时效很难掌控(这段先搁一边)。

对比一下,我之前用过的某台中型车,配备了自动跟车辅助,操作起来快半天才反应过来,尤其在复杂场景中,常突然刹车,差点吓到我。新标准强调即使自动驾驶功能,也要监督司机,这对我来说算是个好事。可问题是:你真的能信得过这硬件,还是得自己多留点神?我经常想:技术再好,也别忘了人的责任。这个标准的推进,给车企压力也挺大,硬件升级的步伐或许得进一步加快。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个点:这标准要是落实到每辆车,硬件成本会飙到多少?我大致推算,升级硬件,百公里的用电或油耗可能多出5-8%,即使搞纯电,电池E能多出几十块钱/公里,细算下来其实都不算大问题。我没细想过,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点:硬件升级,还是让汽车变得更重,油耗也变高了。

中信证券:“史上最难”L2国标征求意见出台,智驾功能安全提升预期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驾

你有没有想过,现在市场上的智驾其实更像是人机协作——硬件提供底盘,软件调配大神般的控制。而且,工艺和算法,像调味料,配得好才能味道正。有人说,升级设备就像煮面,要火候得刚刚好,不然糊锅,这句话我其实挺喜欢的。

我想问:即使标准变得严格,万一硬件出了点小问题怎么办?例如,某次维修中,修理工对我感慨:硬件一出现瑕疵,整个辅助系统几乎就废了。安全的背后,硬件布置与检测的严苛程度得跟得上节奏,才不会看似安全的牌子变成隐患。

中信证券:“史上最难”L2国标征求意见出台,智驾功能安全提升预期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驾

讲到这儿,我其实有点犹豫。前面说硬件上涨,但也可能是监管不想让门槛太低,硬件的硬气其实也是给行业做硬件底气。(这段我突然卡壳了)我是不是太天真?毕竟,硬件没有次品,那软件就能十年如一日,安全无忧?这猜测纯粹主观,有可能我想得太简单。

这次新规,显然是善意提醒车企:别只会嘴上说智能,记得硬件先行。我正想着:要是这个标准落地,未来的车,硬件配备可是门槛,不然就只能降级变成半自动了。这看来,不光是安全设计的问题,更是供应链协同的战场。

中信证券:“史上最难”L2国标征求意见出台,智驾功能安全提升预期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驾

我想把这个问题留出来:你觉得,下一款智驾车,能不能把车灯调得更亮一些,让夜路更安全?还是说,在你眼中,真正的安全感,还是来自于你自己盯着路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