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政策松绑,送考进村,充电规则更透明

什么叫人间烟火气?其实看咱们大街小巷那一溜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四轮小代步车就明白了。“不禁不扣不罚”——这八个字说出来真叫让人心里敞亮,尤其对于那些靠电动车上班、拉货、接孩子的“奔波命”来说,简直就是喘口气的机会。可是,咱们仔细想想,为什么这些“好消息”总要隔三差五才冒出来?原因其实很简单:大道理讲千遍,老百姓的日子还得实打实往前过。

有人问我,你怎么看现在这些地方开始给“老年代步车”“三四轮小电车”开放备案登记了?我先反问你一句:以前为啥不让上路?上了路为啥不是罚就是扣,有些城市哪怕装了雨棚都要罚?这些年,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可没少吃政策的苦。有的地方上来就是一刀切,理由很堂皇,是安全、是环保、是标准,可你琢磨琢磨,市面上那么多“非标车”,愣是割韭菜一样每年上演一遍大清查,最后连交警都觉得执法费劲。

大家看到最近甘肃、内蒙古这些地方,出台了新的《备案登记办法》,原来那些“不是自行车,也不是摩托车”卡在标准外的车辆,终于有了合法身份,只要车主带身份证资料办一下,填几张表,再签个承诺——这事儿就成了,明正言顺上路。按理说,早就该这样,咱们平心而论,老百姓开这些车,大多不是图个啥,就是要出行方便点儿。城里地铁公交方便,可是县乡小镇,村头到镇上赶集、送菜、拉孩子,难道非让人掂着篮子走五公里吗?

再看,那些“非标车”过去可惨:自己用着踏实,还得天天担心被扣、有风险、还怕贴条,睡觉都不得安稳。如今备案登记了,其实大部分人要的就是个“明白身份”,以后再查也就光明正大。你说,这个道理复杂吗?可就是当初没一个政策听百姓心声,总躲在大楼里开会定标。

电动车政策松绑,送考进村,充电规则更透明-有驾

说到“送考下乡”,我必须多说两句。大城市摩托车考驾照还难?不难,有报名班,有考场,有教练,嫌麻烦还可以花钱。但偏远县乡、农村户口的日子你知不知道?考个摩托本儿,来回车费一趟好几百,考试时间不定,饭住都是成本。再想想农村大爷大婶为啥爱用三轮、摩托?城市有公交,人家农村要进一趟城、拉一袋肥,没个车就等于断了腿。

政府把考试服务送到村口,能不能解决点实际问题?有人担心低标准,我告诉你,该考的项目不少一个,该录像录像,标准还是那一套,只不过让考生少跑路,合法用车有了保障,省下来的钱还能买口新锅。解决了百姓考证的难,大家用车心里踏实,路上也规矩,有本儿才会守规矩,这不比满大街抓、扣、罚结果强一百倍?

你再看看电动车充电这事,这两年电动车充电贵得离谱,有的小区运营商“花式乱收钱”,充1度电还得先充卡、买保险费、加运维管理费。你是不是觉得比开汽车还多事?济南这次新规,说白了就一句话:你怎么收费,老百姓得看得明明白白,不能坑蒙拐骗、不能乱搭车收服务费。再说一遍,电动车原本是便宜实用代步工具,谁买车还想着花大把冤枉钱买“服务”?对于底层劳动者来说,每多花一分钱,都是从饭钱里省出来的。

其实回过头看看,咱中国是个讲究“变通”的地方。政策总得有个度,动辄大刀阔斧搞整顿,整的谁最难受?你看着热闹的城市交通,千万别忽略了那些躲在角落的老人、快递小哥、接孩子的父母,还有半夜三更拉货的农民。如果一刀切禁了所有非标车,结果最后该不便的还是他们。

电动车政策松绑,送考进村,充电规则更透明-有驾
电动车政策松绑,送考进村,充电规则更透明-有驾

有时候政策和现实,是两码事。草根民众要的是一个“日子”,不是“指标”;政府要的是管理安全,运行有序,二者绝非对立。你说是该全城施行一刀切,还是多听百姓诉求、制定更合理的“细化政策”?设身处地想一想,谁愿意整天头上悬个“非法用车、追着罚款”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道理就跟早些年装空调那事一个样,没空调你家都能忍,等到真有需求了,政策松一松,大家都有好日子。

电动车政策松绑,送考进村,充电规则更透明-有驾

我经常觉得,这座城市到底有没有温度,就看它对“最普通人的尊重有多少”。只要你骑电动车上路,不必再担心莫名其妙地被查、罚、扣,只要再出一身汗,充电不用担心被坑、被宰,你是不是更愿意守规矩?再说车主也不是洪水猛兽,非禁不可,只要用车有道、登记在册、持证上岗、按规办事,谁还想天天赌命闯红灯?

电动车政策松绑,送考进村,充电规则更透明-有驾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用标准去框人、管理去压人,其实市面上绝大多数“非标车”车主心里跟明镜儿似地,就盼着一个合法身份。政策放开备案登记、简化流程、送考进村、规范充电价格,说到底还是对“真实生活的尊重”。有的人嫌弃说“那还不都得自己掏钱上牌、考证”,你不觉得这是社会进步的信号?政策只要往人性靠一靠,“不禁不扣不罚”,你看车主们心里踏不踏实?

咱们还是得回归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好政策”?是那种强行统一、一味打压的“格式化管理”,还是细致入微、考虑百姓切身利益的“量体裁衣”?我觉得,这次电动车、三轮车、摩托车等的政策松动就说明一点:中国的管理也在适应社会的烟火气,学会了把水烧开再沏茶,知道什么时候该踩油门,什么时候该踩刹车。

你指望所有事都“依法依规”到铁板一块?想都别想,所有的规则都是要跟“人”的实际生活妥协。让车主多一份合法权利,政府多一点友善温度,路面才会多一些秩序与安全感。有时候,管理者只把自己当权力的代言人,忘了自己也是“普通人”,这才会有那么多一刀切、一知半解的尴尬场面。

所以,车主们可以笑一笑了。这不是鼓励“造反”,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管理者终于学会了“管中有放,严里有松”,给你一个出口,也就给了社会一份和气。以后街上见到这些骑三轮、开小电车的老人,快递员,别老觉得碍事儿,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这座城市的生机和底色。只有尊重最底层百姓的出行权利,这个社会才能平稳进步。

说到底,“不禁不扣不罚”才是对普通日子的最好保护。希望更多地方别再“习惯性整顿”,光想着怎么收罚款,而是多想想怎么让大家过得便利些,从根上解决“合法上路”“合理充电”“合规考证”等那些困扰了大家十几年的小问题。等这些都成“常态”了,咱中国人的烟火气才算真正散发出来,也算给这社会加点温度。

有人问我,你觉得中国人未来的交通啥样?我觉得啊,有一天,不管你开啥车,只要心里坦坦荡荡,手续合规,行得正坐得直,大家安安心心上路,那时候才叫好日子。别的,都是附带品。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