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干咱们这行的,就得学会把事儿捋顺了。
你猜怎么着?
我前阵子琢磨一汽大众那台A5L领航版,那事儿特有意思。
28.98万,一台燃油车,配置堆得跟过年似的,两个激光雷达,华为的“大脑”,可它就是卖不动。
这感觉,就跟咱小时候,家里来了个远房亲戚,穿得人模狗样,手里提着一大包礼物,结果一问,他压根儿就没搞明白这家的规矩,硬往里挤,人家主人能不懵圈吗?
对了,这事儿让我想起我刚入行那会儿。
有一次,我非要给一个新出的折叠屏手机写个深度报道。
我特意把发布会前后的所有技术参数都扒拉出来了,写得那叫一个专业,什么转轴的寿命,屏幕的折痕深度,我引用了一堆数据。
结果呢?
发出去第二天,编辑打电话给我,说读者反馈:“这谁写的?
跟说明书似的,谁看啊!”
我当时就懵了。
我之前那个A5L的例子,是不是有点太直白了?
我得换个思路。
时间线捋一下。
这事儿的“高潮”是2025年10月,第3000万辆下线仪式,一台燃油A5L领航版,配置豪华得不像话。
但这车,早在几个月前,市场就已经在用脚投票了——销量比A4L还低。
这说明,从技术堆砌的“巅峰时刻”往回倒推,矛盾就出现了。
你想想,现在哪个年轻人不爱玩“智能”?
电动车卖得飞起,人家系统天天更新,今天给你加个功能,明天给你优化个体验。
可奥迪这边呢?
人家计划着2026年才上L2+,L3还得往后稍稍。
这就好比,别人家的孩子都在玩最新的Switch,你家孩子还在玩红白机,你非说你的红白机里装了最好的卡带,他能稀罕吗?
我记得有一次,我跟踪报道一个电池技术突破的发布会。
那帮科学家讲得头头是道,什么能量密度啊,循环寿命啊。
我当时就想,得让老百姓听懂。
我就跑去问一个开网约车的老哥:“您觉得这电池技术有啥用?”
老哥一拍方向盘:“有用?
我只知道我一天得充几次电,充得慢不慢!”
你看,A5L也是这个理儿。
它硬件上带着两个激光雷达,比同价位的宝马奔驰都多,这够“硬核”了吧?
可它没搞懂,用户买的不是零件,是“顺畅”。
系统反应慢,地图不灵敏,用户不会因为你装了最好的雷达就原谅你。
这年头,软件才是王道,硬件都是给软件服务的。
对了,一汽奥迪这两家,在A5L上玩得挺分裂。
上汽奥迪想走轿跑路线,吸引眼球。
一汽奥迪呢,非要把A5L打造成一个“科技豪华舒适包”。
结果呢?
两边都没讨好。
消费者看着那两个名字相似、长相雷同的车,直接就犯迷糊了。
28.98万,这价格不低啊。
它没有新能源的绿牌光环,又想在智能化上超车传统豪华品牌,结果四不像。
它技术上是“前卫”了,可市场定位却是“落伍”的。
这就像你学了一身绝世武功,刀枪剑戟样样精通,可你上台比武,比的却是掰手腕。
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挺荒唐?
技术走得太快,把用户的心给甩下了。
咱们写新闻的,就得盯着这种“错位感”,因为它背后藏着大众的真实焦虑。
它不是车不行,是品牌没看清,如今大家买车,图的不是那个标志,而是那个“活明白了”的体验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