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车展的聚光灯下,本田展台前的人群稀稀拉拉,而隔壁比亚迪的展区却被围得水泄不通。一位日本记者举着相机喃喃自语:“十年前谁敢想象,中国车会让丰田章男亲自带队来‘偷师’?”这一幕,恰似本田当下的处境——前有丰田的混动技术死死卡位,后有比亚迪的电动化大军碾压式追击。曾经叱咤全球的“本田技研”,如今连自家大本营都快守不住了。
第一幕:丰田的“温水煮青蛙”战术 本田最憋屈的,或许是老对手丰田的“背刺”。当全球车企都在All in纯电时,丰田章男却公开唱反调:“电动车是伪需求!”可转头就掏出了杀手锏——第五代THS混动系统。这套系统热效率突破41%,百公里油耗直接干到4升以下。更绝的是,丰田玩起了“技术下沉”,把混动卡罗拉的价格压到和燃油版几乎持平。消费者用脚投票:2023年卡罗拉混动在华销量暴涨67%,而本田雅阁混动却同比下滑23%。
本田不是没挣扎过。e:HEV混动系统账面数据不差,但成本控制被丰田甩开两条街。广本4S店的销售小王吐槽:“客户一听混动版比燃油贵3万,转头就去隔壁买丰田了。”更致命的是,丰田早已布下“专利铁幕”——截至2022年,其在混动领域累计专利超过2万件。本田工程师私下抱怨:“想优化电机布局?抱歉,这个角度的专利早被丰田注册了。”
第二幕:比亚迪的“闪电战” 如果说丰田是钝刀子割肉,那比亚迪简直就是开着压路机冲塔。2023年第一季度,比亚迪海豚在日本进口车销量榜上冲进前十,比本田飞度还贵却卖到断货。日本人发现,这辆中国小车居然标配热泵空调和刀片电池,而本田的电动化王牌e:NS1还在用老旧的风冷电池组。
技术代差背后是恐怖的迭代速度。比亚迪2023年发布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时,本田的工程师们还在实验室里测试第一代滑板底盘。更让本田脊背发凉的是垂直整合能力——从IGBT芯片到轮毂电机,比亚迪全产业链自研的成本优势,让本田的供应商体系显得像上个世纪的产物。东京大学汽车研究所的田村教授说得犀利:“当中国车企用‘电动化+智能化’重构游戏规则时,本田还在纠结该不该保留V6发动机生产线。”
第三幕:本田的“诺基亚时刻”? 危机中的本田并非毫无动作。2024年,他们咬牙砍掉了销量支柱思域的燃油版,全力押注e:HEV混动。但市场给出的反馈堪称残忍:东风本田工厂的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拉长到78天,生产线不得不实行“做四休三”。相比之下,比亚迪的订单排期已经排到半年后。
最讽刺的对比发生在泰国市场。这里曾是日系车的后花园,如今比亚迪ATTO3(元PLUS海外版)单月销量突破4000台,直接把本田HR-V挤下神坛。曼谷4S店的泰国小伙用结结巴巴的汉语说:“中国车有全景天幕和K歌功能,本田还在推销魔术座椅——年轻人觉得这像爸爸辈的车。”
尾声:转型不是请客吃饭 当德国大众宣布与小鹏合作开发电动平台,当丰田与比亚迪合资成立研发中心,固执的本田却仍在强调“内燃机仍有50%改进空间”。这种技术路径依赖,像极了当年柯达死守胶卷的悲情。
不过故事还没到终章。有消息称本田正秘密接触宁德时代,计划引入磷酸铁锂电池;横滨研发中心里,代号“Honda E³”的纯电平台已进入路试阶段。只是,当丰田和比亚迪已经跑完电动化上半场时,本田才刚找到起跑线在哪。这场生死时速的竞赛里,留给“本田技研”翻盘的时间,或许比他们发动机的转速表跌落红线还要快。
(读者互动:你觉得本田该彻底放弃燃油车,还是继续混动+纯电两条腿走路?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毕竟,这场大戏的票价,可是我们每个人真金白银的购车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