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汽车圈和零售圈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胖东来和深蓝汽车相继被“黑”,引发社会关注。这背后,是商业竞争加剧,还是自媒体乱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胖东来:玉石风波背后的真相
4月,胖东来被博主“柴怼怼”指控玉石暴利,引发轩然大波。然而,真相远比谣言更复杂。“柴怼怼”自身经营玉石生意,其销售的“高性价比玉石”被检测出染色处理,成本仅200元却标价3888元。7月,网信办通报“清朗”专项行动,封禁“柴怼怼”账号,定性其行为为“恶意诋毁企业、引流带货”,一场流量闹剧终以法律定性收场。
深蓝汽车:技术开源反成“靶心”
深蓝汽车背靠长安汽车,在新能源赛道技术突围,开源112项动力电池专利,推出微核脉冲加热技术等,推动行业降本增效。然而,技术贡献未能抵挡舆论狙击:
数据争议: 有博主发布深蓝S7“百公里油耗24.77L”视频,实则该车辆测试周期内原地驻车12小时,官方声明数据失真。
隐私风波: APP强制用户同意车机广告推送条款,导致车主无法使用远程控车功能,舆论质疑其“以技术之名行营销之实”。
维修事故: 江苏南通维修站因操作失误致车辆起火,网友聚焦“电动安全”标签对品牌形象的长期影响。
深蓝汽车设立“捍卫基金”追查黑公关,通过高管直播实测、技术白皮书发布强化公信力,展现新能源企业在新消费时代维护声誉的复杂性。
行业共病:流量逻辑吞噬商业理性
从胖东来到深蓝,恶性抹黑呈现三大共性:
“黑嘴”产业链化: 部分账号长期集纳负面信息勒索企业,甚至伪造质检报告。
地域与情感绑架: 利用地域攻击、煽动情绪等手段制造流量。
未来展望:建立信任基建,杜绝恶意抹黑
2025年的商业舆论战,既是流量经济的畸形狂欢,也是市场规则重构的契机。企业并非全无还击之力,胖东来联合监管部门完成“玉石全链路溯源”,深蓝邀请第三方机构复测电池安全,均以透明化破除谣言。更关键的是政策层面:国家网信办“清朗”专项行动已封禁“车说道”“孟栖笔谈”等47个涉企黑账号,并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侮辱诽谤企业属违法”。
未来,需要从平台审核机制到法律追责力度,从企业信息披露规范到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系统性升级,让“造谣者付出代价”成为刚性法则,让“技术贡献者被尊重”蔚然成风,方能避免下一个胖东来或深蓝,沦为流量游戏的牺牲品。
结语
企业被抹黑,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利益,也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只有建立信任基建,杜绝恶意抹黑,才能让真正为行业做出贡献的企业得到应有的尊重,才能让消费者获得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