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海浪潮突遭减速
上海车展的镁光灯未熄,车企高管们的豪言犹在耳边,海关总署的数据却泼来一盆冷水。2025年三月出口增幅定格在1%,新能源车外销首现负增长,这记急刹让刚登顶全球出口冠军的中国车企集体打了个寒颤。
泰国街头的充电桩仍显稀落,欧洲海关的关税壁垒已然加高。比亚迪悄悄将欧洲展厅里的纯电车型撤下,换上了插混新品。蔚来新推的右舵车在展台收获掌声,转头却要面对东南亚收紧的汽车贷款审批。上汽大通MAXUS宣布直营模式转型时,经销商们正在清算库存。这些细节拼凑出行业拐点的真实图景,智能手机跨界造车的小米,刚发布新车就不得不把海外计划推迟到2027年。
欧盟去年十月挥起的关税大棒,让每辆中国电动车平添10%成本。高盛分析师指出,中国电动车产能已超全球需求20%,这个数字比三年前翻了一番。当国内价格战打到每辆微型车利润不足千元,出海成了唯一活路。但曼谷银行突然收紧车贷审批,直接削掉泰国市场三成购买力,这记黑天鹅让布局东南亚的车企措手不及。
转型中的比亚迪从斯特兰蒂斯挖来欧洲高管,试图用混动车型打开新切口。广汽概念皮卡的渲染图还在流传,量产时间却定在两年之后。这些时间差里藏着行业的集体焦虑,就像车展上那位欧洲设计师的调侃:“中国车的电池能跑500公里,但我们的车标能跑100年。”品牌溢价这道坎,比任何技术难关都难跨越。
海关总署预测今年出口增速将维持在6%,这个数字放在三年前不及零头。当政策红利消退、地缘风险上升,车企开始重估出海路线。插混车型的意外走俏给出新解题思路,就像战场老将说的,有时候撤退才是最好的进攻。这场减速与其说是终点,不如看作新竞赛的预备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