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车两周,心态崩了——刚把车改了个鲜艳红色,结果隔壁邻居和朋友圈就开始晒定制款,满满红色卡钳,直接把我那点小心思给淹没了。之前我还挺得意,心算着改色成本大概三千多,花了点心思和钱,本以为能在人群里多撩几眼,谁知道别人这操作,否则这么快抢占风头,真有点说不过去。
先说说我自己改色的那阵。我刚提车没几天,想着外观不够灵动,就跑去找了熟悉的车友推荐的改色店。师傅说红色近几年特别火,尤其是在同价位的SUV群体里,红色车身配黑顶和深色轮毂特别抢眼,改色成本估算个4千上下,差不多。我自己这车是个紧凑型SUV,原厂色挺普通的白银灰,改完红色明显活泼了不少,也带点跑味。装完真心有点成就感。
结果两周不到,我那边车友群里一个哥们发照片。哎哟,哥们差不多价位的车,直接就定制了红色卡钳,还带点追光条设计,视觉冲击感一下飙到满格。我下意识问他:你这卡钳多少成本?他说大概加了两千多,这东西不是所有人都装,装了就是自留地的味道,你懂吧。没细想过,这兴趣爱好浓烈到直接影响街头认知,这是不是一种新消费升级?
再来聊聊供应链这事。咱们做研发的朋友跟我说,改色和配件升级在车企眼里其实就像给蛋糕加糖,每加一样成本和复杂度都会叠加。外面改色行业更复杂,原料供应链波动导致价格时常变。特别是红色这种不走寻常路的色系,染料的稳定性、供应稳定性比传统黑白灰差点意思。我理解,这和车企管理原材料供应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外面的苏打水更不好喝罢了。
说到这里,我得自我打个补丁。刚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红色这事儿可能是小众爱好,反正不影响主流选色。后来发现市场上动向明显,不是个小众玩意儿了——品牌已经开始拥抱多样化色彩趋势,车企都在往年轻化、个性化方向走。这段先按下不表。
一个我认识的4S店销售给我说:现在年轻人买车,不仅看价格和配置,颜值是第一关。特别是改色和个性化套件这块,咱们卖车难度明显下降,客户满意度也有提高。我听着心里那个痒痒,改色真的能影响销售?这想法让我想起一年前朋友圈那个卖车小哥,他曾经跟我抱怨车卖不好,客户看完配置马上就关注那套运动包围和个性化内饰改件。这不,因为现在关注点更多元了。
还有一点,刚才翻了下相册,我发现在我身边的两部车,价格都在15万-18万区间,标配颜色大多都是稳妥路数,但改色后的车主体验大相径庭——有人说改了车色更有归属感,有人嫌麻烦,油漆保护没保障,怕掉漆更烦心。这种差别,不是市场能简单用数字表达的,但感受是真切的。你会在意一个颜色决定你日常用车心情吗?
对比另一桩事情,我曾经见过同一个车型,改动两套不同的套件,价格差距不到两千元,但外观变化十足。以我体验过的角度说,改色和小改件的投入产出比挺神奇。因为能带来街头存在感的升级,但从保值率来说,其实没有多少科学数据证实改色就能提升二手时候的溢价。(这段先放这儿)。你会为了存在感花这笔钱吗?
顺带说个供应链里的小秘密,一位修理厂朋友跟我悄悄透露,最近红色改色材料号称进货难,去年涨价幅度没少于20%,这波价格攀升反映了行业深层次的材料紧张。他还打趣说:我们这估计连刷了十几个红色外壳的车,连喷几层底漆都嫌麻烦,可见大家对这颜色的需求有多爆炸……这让我怀疑,红色不光是潮流,更有点儿成了抢手货。
我算了个简单数字,假如改色成本3500元,油漆保养额外花费年均600元,放在三年持有期,光是颜色维护每公里额外成本大约在0.2元上下(粗略计算)。你问我值不值?嗯,我估计得看用户心理吧——有人买红色,就是买个喜欢的感觉,无所谓成本;有人觉得负担,改色先排斥。你属于哪类?
说到小跑题,我突然想到,我一朋友上个月提了车,也改了颜色,但是是那种反光钛灰色。我问他为啥不选红色,他笑说:我怕你们都改红色了,我这个颜色还能独一无二。这倒也反映了改色市场的微妙心态,必须差异化,但又得赶上潮流,不然就尴尬了。
现在我想问你们,提车晚了真的会失去改色势头吗?还是说改色市场正逐步走向个性定制,无论你提车早晚,都能靠后期改装追上潮流?只要有愿望和钱,路总是有的——我这点怀疑,有点儿像和你唠嗑的老车友,轻描淡写中藏点儿无奈。你们怎么想?
还有啊,下次去店里看到红色卡钳,别光看酷炫,问问卖家这卡钳是装的啥材料,靠谱不靠谱,别被潮流忽悠了。毕竟,改色再美,车用起来才是真的。
这波改色风暴,不是简单的色彩游戏,是消费心理、供应链变动,乃至整个汽车生活方式的缩影。你说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