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如此强,为何一辆“媲美小米 su7的车”都造不出来?

倘若向周围人询问“德国制造”意味着什么,大概率会收获如出一辙的答案:精准、可靠、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然而,要是进一步追问“那德国电动车发展得如何?”现场或许就会陷入一片寂静。

毕竟,近年来国产电动车领域不断涌现出众多“黑马”车型,小米SU7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款,一经推出便令人印象深刻。

反观德国车企,在电动车领域的发展却显得颇为迟缓,仍处于探索阶段。

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德国拥有如此深厚的工业底蕴,为何在电动车这一领域,却仿佛成了一个姗姗来迟的参与者?

德国制造如此强,为何一辆“媲美小米 su7的车”都造不出来?-有驾

接下来,我们就深入探讨一下这个令人费解的现象。

谈及此,常见的一种观点是:德国人瞧不上电动车,认为这类产品不够高端,因而不愿涉足该领域。

但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不妨先来看一组数据:

2023年上半年,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电动车(涵盖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全球的销量约达42.6万辆,位居世界第三,市场占有率为7.3%,仅次于比亚迪和特斯拉。

这充分表明,德国车企不仅早已布局电动车领域,而且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

它们甚至期望能够在电动车市场中,重现昔日在燃油车领域的辉煌成就。

但为何德国车企在电动车领域的发展未能达到预期,甚至无法打造出像小米SU7这样出色的车型呢?

德国制造如此强,为何一辆“媲美小米 su7的车”都造不出来?-有驾

其根本原因在于,德国缺乏发展电动车产业的有利环境。

这该如何理解呢?

打个比方,在海滨地区经营一家海鲜餐厅相对容易,而在远离海洋的内陆城市开海鲜店则困难重重。

德国车企在电动车领域的处境,就如同那些试图在内陆销售海鲜的商家——并非主观上不想做好,而是客观环境并不适宜。

德国制造如此强,为何一辆“媲美小米 su7的车”都造不出来?-有驾

首要原因在于,德国缺乏软件产业发展的基础。

纵观全球互联网产业格局不难发现,软件领域表现卓越的企业大多集中于中国和美国,欧洲在这方面并不占据优势,德国自然也不例外。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电动车面临诸多挑战。

或许有人会疑惑,电动车与软件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联?

事实上,二者的联系极为紧密,软件堪称电动车的“大脑”,而硬件仅仅是其“肢体”。

从车载智能系统到自动驾驶功能,再到在线升级服务(OTA),这些都高度依赖强大的软件生态支持。

简单来说,电动车可以被视作一部“智能汽车终端”,一旦软件出现运行不畅、使用体验差等问题,即便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再高,也会迅速下降。

但德国具备做好软件的能力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不仅是车企,整个德国都缺乏软件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德国制造如此强,为何一辆“媲美小米 su7的车”都造不出来?-有驾

以大众ID.系列车型为例,该系列产品就饱受“软件问题”的困扰。

大众最初对ID.系列寄予厚望,为此专门成立了负责软件开发的Car.Software团队。

然而,该团队经过数年努力,不仅未能按时完成开发任务,还导致产品出现诸多问题。

例如,ID.3的车载系统运行极为卡顿,甚至出现过因系统故障导致车辆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蔚来、小鹏、理想等企业,在车载系统流畅度和智能交互体验方面,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与德国车企拉开了显著差距。

鉴于此,大众不得不放弃自主研发软件的计划,转而对小鹏等中国车企进行投资,期望通过合作来弥补自身在软件方面的不足。

德国制造如此强,为何一辆“媲美小米 su7的车”都造不出来?-有驾

此外,对于德国而言,调整产业链同样困难重重。

究其原因,德国原有的供应链体系是围绕燃油车构建的,如今要向电动车领域转型,面临着巨大挑战。

以电池供应链为例,德国在该领域几乎没有具备竞争力的企业。

目前,全球超过70%的电池产能集中在中国和韩国,德国所占份额微乎其微。

即便德国车企意识到这一短板,并开始投资建设电池工厂,如大众与北极星合资成立的PowerCo公司,但要看到实际成效,恐怕还需数年时间。

不容忽视的是,企业内部员工的转型同样面临诸多难题。

德国制造如此强,为何一辆“媲美小米 su7的车”都造不出来?-有驾

从根本上讲,传统车企的员工结构、思维方式以及工作习惯,大多是为适应燃油车时代而形成的。

这些在燃油车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在电动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反而成为了发展的阻碍。

例如,德国车企的工程师团队,大多专注于机械制造和动力系统领域。

在燃油车时代,这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但在电动车时代,这些能力的价值大幅降低。

简单来说,让一群擅长研发发动机的工程师去从事智能座舱或软件开发工作,其难度不亚于让一位钢琴演奏家去参加电子竞技比赛。

而且,即便强制要求他们转型,这些工程师也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德国制造如此强,为何一辆“媲美小米 su7的车”都造不出来?-有驾

但企业又不能贸然进行大规模裁员或辞退老员工。

因为过于激进的转型策略,可能导致企业在电动车尚未成功推出之际,内部就陷入混乱。

这并非危言耸听,以大众的Trinity电动车项目为例,该项目原计划于2026年推出,但由于各种问题的影响,最终被迫推迟到2030年。

总体而言,德国车企并非缺乏实力,而是被自身厚重的传统所束缚。

在电动车市场的竞争中,比拼的更多是效率、软件技术以及消费者体验,而非单纯的硬件配置和品牌影响力。

正是基于这些因素,德国车企想要打造出像小米SU7这样优秀的车型,确实面临着巨大挑战。

#图文打卡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