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汽车论坛的时候,发现大家关于增程车的讨论那叫一个热闹,仿佛是谁家的年夜饭没端齐似的,每个人都能来两句——有支持的,有犹豫的,也有直接“劝退”的。
说到增程汽车这玩意儿,曾经有一阵风还是它带起来的,理想汽车那会儿用“增程”这一手,眼瞅着把销量做上去了,业内一片艳羡,连传统合资大佬都开始研究这个配电配油的“两把刷子”玩法。
但前脚刚火,后脚怎么就变“烫手山芋”了?
今年理想都扭头奔纯电去了,网上分析的一套一套——数据也挺扎心,7月份增程汽车销量才10.2万辆,直接比去年少了11%,增速一下子刹住了车,甚至怀疑是不是数据线松了。
问题来了,这车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
难道,真像玩“狼人杀”一样,表面光鲜亮丽,背地里问题扎堆?
要聊增程车为啥卖不动,说白了,先得问问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
有人买车看重动力,有人看舒适,更多人看续航和省不省钱,可惜,增程车三样全碰壁。
先说个最直观的,就是车重。
有些人开惯了SUV,总觉得“重才稳”,这话其实没错,但有个“度”字。
你让跑车开着像轱辘小坦克,还能灵活吗?
一个增程车,动则两吨起步,把发动机和电池都塞进屁股底下,整得像长得胖了还硬要蹦迪,怎么看怎么别扭。
操控,算是直接牺牲了。
说真的,路上有时候遇到“奶爸车”横冲直撞,你要是提速不如隔壁小电车,急刹也不比SUV短,回头一查参数,哦,是增程。
都知道,车重增加,刹车距离必然增长,估摸着比同级普通油车要多五六米。
可五六米是什么概念?
跑高速要是遇到突发点事儿,基本上就是“想停也停不住”,真假车主都明白一个道理——命比钱重要。
网上还有说法,车重大意味着低重心、抗侧翻、豪华稳感,这话其实只对了一半——宾利劳斯莱斯贵得有原因,它们在底盘和悬挂上下的功夫,那起码用掉你这台增程车的半辆钱。
可现在,增程车图啥?
图一个“什么都有”,其实什么都不精。
发动机不参与动力输出,光给你发电,听着像大号充电宝,实际却横着占着200斤分量,省油更别想,开车别说飘逸,舒适也被这分量搞得一塌糊涂。
车重拖后腿这事,谁都懂,厂家自己嘴上不说,心里肯定比谁都急。
想弥补?
加悬挂、改减震、调校底盘……这些门道成本太高,倒头来还不是堆配置,底子薄哪儿能补上去?
说到电耗吧,更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增程车老板对比燃油车,第一反应是“油钱省多了”,可和纯电一比,就有点挂不住,仿佛高中做物理题,自己偷了步捷径,结果老师查出来还得重写。
增程车的电,怎么来的?
一旦亏电,发动机就成了小发电机,油转电,过程再厉害,物理损耗还得乖乖买单。
多转两道弯,电耗自然涨。
都说看同级纯电和增程,后者必须多掏出10%-20%的电耗,这多出来的钱和心思,是不是本来让你省心的,反而越开越憋屈?
最吓人的,其实电池寿命还受影响。
增程模式下,啥时候都在循环充电——充电、放电、再充电,久而久之,电池哪儿受得了这么折腾?
电池衰减的速度肉眼可见,续航跟着缩水。
短途通勤,你每天都能回家充,倒是无所谓。
但常年出差、偶尔自驾的车主,时间久了必然操心,毕竟这电池现在在新能源车圈可是顶级成本大头,一年两年还不见大问题,三年五年持有,反倒劝退。
续航焦虑依旧没治好,甚至把“电池焦虑”升级为“钱包焦虑”——是不是亏大了?
不过吧,最扎心的,还是大环境的变化。
早些年,充电桩没普及,增程车有油有电,怎么看怎么香。
但谁能想到,这两年充电网络扩展快得飞起,快充站一条街比一条街多。
县城乡镇都没拉下车,华为、比亚迪、宁德这些大厂都一窝蜂做充电配套,纯电车主再也不用搂着被子瑟瑟发抖地琢磨去哪充电了。
有的地方,甚至比加油站还好找。
纯电动车续航也水涨船高,五六百公里已成常态,固态电池一落地,六七百甚至破千都不是梦。
增程车最大的卖点——“能油能电,谁都不怕”——就这样被时代无情包抄。
车企再强,现在的用户也不傻。
要通勤,纯电早晚接力胜任;
要跑长途,纯电车续航和充电速度也追上来了。
再细想,增程车两头不靠:堵里开着麻烦,高速上操控不如油车,长途吧,电池耐久性还被盘剥。
最怕厂家还跟鸵鸟一样,闭口不谈车重电耗这老大难,满嘴“省心舒适”,听多了网友都觉得是段子。
消费者现在啥都搜一遍,贴吧小红书问到底,增程车到底香不香,谁踩过雷谁最有发言权。
说实话,增程,只适合坐在中间,赶上过渡期。
等新能源基础打得差不多,市场选择就更偏向头两边——要么老老实实的长续航纯电,要么回油车怀抱,省心还皮实。
车厂死鸭子嘴硬,为啥总不爱提车重电耗?
其实讲白了,软肋太明显,被挑明了不好卖。
你说重,消费者觉得影响安全,技术天花板也就摆这儿了。
至于用油发电省钱,就跟淘宝那种凑单满减似的,你省的都是“看得到,自己要不到”的意义。
那增程腾不出路了就全军覆没吗?
这话附带情怀,但真心不乐观。
披着“全能”的外衣,想取悦所有人,基本最后都两头落空。
科技进步速度太快,今天你有多自信,明天就有多少尴尬——去年还在夸增程,今年就要变身“平替”,转头向新方向看齐。
倒也不怪谁,毕竟,时代巨轮转,没人能独善其身。
哦对了,还有个社交因素。
以前,开增程是讲究,既能装“新能源先锋”,后备箱还不用拉发电机,有种带点科技边缘感的自豪。
如今,见多识广的朋友圈早都不稀得夸了,买车不止看参数,工具属性胜过面子属性。
只要快充到位,谁还在意是油是电?
再叠加补能便利、续航增长、用车无忧几张牌,增程车自然逐渐告别了C位。
写到这儿,也不免替增程时代唏嘘几句。
技术总会进步,市场也总会调头。
曾经踩过的坑,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直到这一天,增程车还会有自己的小圈子爱好者,但想走大规模市场,纵然广告词天花乱坠,也难抵用户的理智算盘。
聊了这么一大圈,其实归根到底,无非就是技术瓶颈碰上市场升级。
车重、能耗,增程车要解决不容易,外围环境对手还越来越强。
这一场混动与纯电之争,增程车眼看着正从“焦点”滑落为“备胎”,也许再过几年,还得靠技术突围才能从头再来。
行文至此,我倒真想听听大伙的意见——你碰到过哪些有关增程车的糟心事儿?觉得增程真是鸡肋吗?或者哪点还能打动你?不妨在评论区说说看,咱一起侃侃!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