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亚迪将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价格砍至14万,广汽丰田铂智3X上市1小时订单破万,这场以“一口价”为名的价格厮杀,早已超出传统价格战的范畴。看似疯狂的内卷背后,一场由电池革命、智能驾驶、供应链重构驱动的技术暗战,正在重塑行业规则——新能源车市正在从“价格战”向“技术战”跃迁。
一、电池技术“核爆”:价格战的底层逻辑
“每度电成本降1毛,整车价格就能砍1万”——宁德时代中镍高电压电池量产,比亚迪钠离子电池装车,让动力电池成本与磷酸铁锂的差距缩至“一毛以内”。这意味着10万元级车型的电池成本直降15%,车企得以将续航600公里的车型定价下探至12万元区间。更关键的是,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加速(如蔚来150kWh半固态电池包实测续航破1000公里),倒逼车企提前以低价清仓旧技术车型。
技术平权正在杀死“溢价空间”:当比亚迪自研电机、电控、电池的垂直整合模式,将秦PLUS成本压缩30%以上,传统车企依赖供应商的“组装模式”彻底丧失竞争力。价格战不再是营销策略,而是技术迭代的必然结果。
二、智能驾驶“降维打击”:软件定义生死
特斯拉FSD入华在即,比亚迪城市NOA下放至7万元车型,智能驾驶正从“高端标签”变为“生存门槛”。算法效率提升让算力成本暴跌:地平线征程5芯片以128TOPS算力实现城区领航,成本仅为英伟达Orin的一半。头部车企通过百万级车型数据训练算法,迭代速度较中小车企快3倍以上。
市场已用脚投票: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若定价超20万,销量必遭腰斩;而小鹏G6凭XNGP智驾+18.99万元定价,单月销量破万。当智驾技术“白菜化”,没有自研能力的品牌连价格战资格都将丧失。
三、供应链重构:没有护城河,只有生死线
价格战的终点是“成本战”,而成本战的本质是供应链控制权争夺。特斯拉一体化压铸技术降低车身成本40%,比亚迪自建锂矿、芯片厂,甚至投资海运船队。反观合资品牌,大众ID.3因依赖宁德时代电池,在降价潮中单辆亏损超4万元;高合、威马等新势力因供应链议价权薄弱,直接倒在黎明前。
未来三年,行业将现“断崖式分化”:掌握固态电池、城市NOA、全域800V高压平台等核心技术的企业,可通过技术溢价维持利润;而仍在比拼“续航参数”“屏幕数量”的品牌,或将沦为代工厂或黯然退场。
结语:内卷尽头,技术为王
价格战是表象,技术战才是本质。当消费者用7万元就能买到5年前30万元的配置时,这场“内卷”早已超越简单的市场份额争夺。那些用技术撕开成本铁幕、用创新重构用户体验的车企,终将把价格战的“修罗场”,变成技术革命的“黄金台”。行业的下一幕,注定属于“卷技术”的长期主义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