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日产、马自达等品牌的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日益受到欢迎,而本田却举步维艰。本田“S7”2025年6月仅售54辆,本田“P7”销售了166辆,两款车型加起来二百辆出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每天都有新的电动汽车诞生。人们通常认为电动汽车是趋势,但在过去的一两年里,配备发电机引擎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越来越受欢迎。随着需求的变化,国内制造商也在制定灵活的电气化计划,同一款车同时推出BEV和PHEV(增程式电动车)动力系统的情况并不少见。
日系、德系厂商曾经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但随着2020年以来电动化趋势的到来,以及国内厂商整体品质的提升,目前车型占据了销量榜的首位。由于日系车厂商跟不上国内厂商对需求的响应速度(创造需求的速度),在市场遭遇了挫折,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在发生变化。
例如,丰田于2025年3月推出的中国专属纯电动汽车“bZ3X”非常受欢迎,在预购开放一小时内就收到了10,000辆订单。到2025年6月将交付超过 15,000 台,还有大约相同数量的设备正在等待交付。比bZ3X晚一个月开始接受预订的日产N7也以日产车型前所未有的方式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上市几小时内预订量就突破了1万辆,到2025年6月初,预订总量已突破2万辆。
到目前为止,丰田和日产在国内销售的大多数纯电动汽车都是汽油动力的,这意味着并不太受欢迎。然而,吸取了这一经验教训,与国内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一款专为中国设计的纯电动汽车,融入了先进的驾驶辅助功能和散发着前沿感觉的内饰等基本元素,同时仍保持较低的销售价格,这正是其成功的原因。
丰田、日产、马自达三家日系厂商被誉为“日系厂商的希望之星”,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备受关注,但本田却仍令人担忧。
此前,本田已通过两家合资企业销售基于缤智的纯电动汽车:与广州汽车集团合资的广汽本田和与东风汽车合资的东风本田。2021年,该公司发布了“e:N”系列,并发售了基于第二代Vezel的“e:NS1/e:NP1”。这两款车型上市后一段时间内销量都还不错,但现在两款车型连续几个月销量达到两位数的情况并不罕见。
销量不佳的原因,正如前面所说,是“基于汽油的BEV”。在中国,被俗称为“油电”,并不太受消费者欢迎。与定制设计的BEV相比,现有的基于汽油的BEV在车身、平台、内部空间等多方面受到限制。
随着众多国内厂商纷纷推出专门针对电动汽车的车型,对潮流敏感、注重创新的中国消费者没有理由选择日本厂商的“油改电动汽车”。车身特殊的“e:NS2/e:NP2”于2024年上市,但动力系统与e:NS1/e:NP1相比变化不大,给人缺乏新鲜感的印象。尽管希望销量回升,但即使过了一年,这两款车型的总销量仍然惨淡,每月仅为400辆左右。
此外,东风本田推出了面向年轻一代的全新运动品牌纯电动车“灵悉L”,但该车月均销量也不足100辆,且未推出后续新车型。除e:N系列和灵悉L外,本田还将于2024年以新品牌“烨”发布两款SUV车型:东风本田S7和广汽本田P7,以及五门轿跑GT。
S7和P7原定于2025年初上市,但在上市前夕,“烨”的品牌战略发生重大变化,车名中去掉了“烨”字,由此引发诸多波折。S7/P7 的开发理念是“只有 BEV 才能提供的驾驶乐趣”,其运动型车身、数字外后视镜和双面板中央显示屏都非常独特。
虽然这些车型在上市时备受期待,但遗憾的是销量已经低迷,截至2025年6月,S7 仅售出 54辆,P7 仅售出166 辆。与目前月销量在6000辆左右的丰田bZ3X和日产N7相比,本田的情况实在算不上好。
S7/P7销量不佳的最大原因就是价格。两款车的售价都在199900 至 249900元之间,但以同样的价格,国产车很多车型可以推出更大、提供更全面的驾驶辅助和信息娱乐功能。此外,原有的“驾驶乐趣”概念对大多数国内的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太大吸引力,因为更看重汽车的“先进程度”,比如驾驶辅助功能以及驾驶舱周围没有实体按钮等。
本田预计将于2025年推出5门轿跑BEV“GT”。除了“烨”系列特有的运动性能外,GT还将配备来自中国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的人工智能功能、来自华为的信息娱乐系统以及与自动驾驶企业Momenta联合开发的高级驾驶辅助功能,能够比已经上市的S7/P7更加展现出其先进的性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