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高速,堵得水泄不通,简直是钢铁长龙原地蠕动。往年我堵车时,目光所及多是BBA的天下,今年嘛,嘿,蔚来像是雨后春笋,蹭蹭地冒了出来。不光我,不少老友也在朋友圈惊呼“蔚来浓度超标,仿佛误入了官方车友会”。扫了一眼销量数据,嚯嚯,四月逼近两万,同比激增逾五成。这蹿升势头,着实令人咋舌。
坊间盛传,这波销量高歌猛进,全赖那句“16万喜提ET5T”的诱惑。可细究起来,这“16万”并非唾手可得。需得租用电池,以旧换新,还得是展厅里的“待字闺中”的展车,一整套玲珑八面地操作下来,才能勉强触及这个数字。至于网上甚嚣尘上的12、13万版本,权当坊间奇谈听听罢了。理想纵然丰腴,现实往往骨瘦如柴,大家都心知肚明。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不是白菜价,16万入手一辆蔚来,也颇具性价比。尤其是对于那些觊觎新能源已久,但又囊中羞涩的朋友们来说,诱惑力自然是不言而喻。这就引出一个疑问,蔚来何以骤然间开始了“下沉式打法”?
此事,需得抽丝剥茧,多维度剖析。其一,市场红海一片,厮杀惨烈。比亚迪、特斯拉等老牌劲旅虎踞龙盘,新势力们亦是龙争虎斗,谁都不甘人后。你不祭出价格利器,消费者缘何独宠你家?其二,蔚来此前走的是高举高打的路线,品牌溢价是有了,但销量却差强人意,单凭“情怀”二字,难以支撑大厦。李斌再能舌灿莲花,也得先让用户慷慨解囊才行。
当然,亦有论者认为,蔚来此举乃是“自损身价”,有悖品牌格调。毕竟,此前动辄四五十万的身价,如今骤降至十几万,是否略显“跌份”?但这事儿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换个角度审视,这未尝不是蔚来的一种“求实”策略。先攻城略地,抢占市场份额,将用户基数做大,再徐图品牌价值的提升,这亦不失为一条生存法则。
然而,隐忧亦随之浮现。这种仰仗“以价换量”的策略,又能维系多久?蔚来一贯标榜其技术和服务,若是一味沉迷于价格战,是否会侵蚀这些核心竞争力?毕竟,羊毛终究出在羊身上,价格既已俯身下就,服务品质是否也会随之缩水?这着实令人捏一把汗。
再者,这种“亲民路线”,对于那些业已高价购入蔚来的老车主而言,心中难免五味杂陈。早买早享受固然不假,但谁也不愿刚入手不久,便愕然发现自己亏损了几十万吧?这亦会动摇老车主对品牌的忠诚度。
因此,蔚来这步棋,是险招,亦是不得不出的招。它既面临着市场竞逐的重压,亦面临着自身品牌定位的拷问。它亟需寻觅一处微妙的平衡点,既能招徕新客,又能安抚老主顾的情绪,同时还要确保自身的技术和服务水准不打折扣。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蔚来降价的缘由归结为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时,是否忽略了更为深邃的潜流?譬如,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日臻成熟,使得生产成本得以压缩;譬如,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使得企业能够斩获更多的补贴。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蔚来价格的下探。
归根结底,蔚来的这场“价格游戏”,亦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演进的一个缩影。它折射了市场的竞合格局,亦反映了消费者需求的变迁。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航向将驶向何方?谁也无法妄下断言。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唯有真正执掌核心技术,方能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屹立不倒。而那些仅凭“噱头”和“价格战”粉饰门面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无情地涤荡出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