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感谢关注连确,这是我们的第510篇原创内容,今天我们去到一位学员的工作现场,看看他给我带来的震撼。
我们3月份举办过一期关于会员体系的培训班,近日,一位学员(某集团售后服务负责人)邀请我到他们集团,一起探讨集团即将推出的会员体系架构。
学员的事情自然是大事,于是欣然前往。
诚实地说,由于深知想要打破过去30年汽车行业思维定势难度之大,我并没有对这个会员方案报多大期待。众所周知,能做到集团售后负责人这个位子,必然是过去行业从业者中的佼佼者,必然深谙增量时代的经营理念。想要转变到存量思维,难度自然远大于一开始就处在存量时代的从业者。
但是,我错了,错得离谱。
当我看到他拿出的会员产品设计方案时,非常震惊,几乎把上次训练营的内容全部吸收消化,并付诸实践。
从保车到保人的转变
传统汽车行业,对于保有客户的理解,基本都是基于产品,你买了我的车,你就是我的保有客户(一般称之为基盘客户),车是中心。所有的权益设计都是基于车,跟车走。对于主机厂而言,这无可厚非,主机厂只生产自己品牌的车。对于经销商,在目前这个阶段,是否只关注于某特定品牌的车辆是值得商榷的,尤其是非新车销售部门。
续保难道不接受其他品牌车辆的业务?
事故车难道不修其他品牌车辆?
早就突破品牌限制了。
该经销商拿出来的会员权益设计,很多权益都是关注于客户,而不是车,典型的一个条款“车主家庭名下其他品牌车辆同享”。简单一句话,对于保客的理解突破了原有思维定势,只要车主愿意接受我们的服务,你开什么车无所谓。
车没有感知,人才有。
保客,保的是人,不是车。
从销售逻辑到运营逻辑的转变
销售逻辑,低买高卖,比如整车销售,一级、二级、三级毛利层层推进,是必要榨干客户的每一分钱。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这是一次性买卖,差价越大越好,是典型的单次博弈,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这种思维长期以来都是主流,增量市场客户多,源源不断待宰。
新车如此,服务产品也如此。长年限、高价格的服务包是各店追求的终极产品。
比如,“终身保养包”,动辄上万元,绑定了客户一辈子。这种逻辑下,经销商最期待,客户买了一次都别来,这样进销差最大,利润最丰厚。
这位经销商也不例外,上一版的服务产品,还是捆绑客户6年之久的高客单价产品,目的也是“长时间绑定客户”。
这一次拿出来的却是一年期会员权益。
不绑了吗?
单次博弈最终会陷入囚徒困境,因为都是出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终身(长周期)只有一次机会,要么客户不吃这一套,绑客户失败。
要么好不容易绑了一个,抱着你最好买了别来消费的心态,何谈用户体验。那客户最多上一次当。
增量时代,客户又年轻又多,容易“宰”;
存量时代,客户成熟数量也少,不好“宰”。
我们从这家经销商集团看到了改变,权益根据车辆年限进行了差异化设计,无论是1年内新车、1-3年质保期内车辆、3-6年的出保车辆。客户最在意什么,就把相关权益放进去,就是鼓励回店来享权,享权次数多了,获得感就有了,信任感就有了。
既然单次暴利,不如追求终生价值。
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
汽车行业是一个典型的线下行业,无论是新车销售还是售后服务,都需要线下服务。毕竟即使是智能程度很高的新能源车,也只能线上OTA,没法线上做保养。
低频叠加线下,汽车行业很难通过线上化突破时空的限制,索性摆烂,连服务包合同都纸质版,客户丢了就不认了,正好赚他毛利。
汽车行业的低频属性,很难让客户有深刻感知,进而产生续费的欲望。
这家经销商有了一些新思路,何为线上化,发发卡券、发发微信就是线上化吗?
真正的线上化,是支付的线上化。像其他行业一样,把支付行为放在线上,不一定需要客户到店到财务缴费,只要扫扫在线二维码就可以结算。当客户对于会员权益有深刻感知的时候(同志们花了很多精力才达到的效果),点点手指就能完成续费或升级的动作,这一刻,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大家都很高兴,除了财务。因为对账难,线上支付还需要服务费。
把续费率目标展示给财务看,看在钱的份上,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财务是最讲道理的,你告诉他数字就好。
这位学员的会员权益很丰富,是不是越丰富越好?
这是留给他的思考题。
我们这个主题的培训班本年度已经开了很多期,计划内下半年也还有很多期。我们在空旷的山谷大喊一声,回声之响,震耳欲聋。
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有学到,随手点个“👍🏻赞”、“转发”和“❤️在看”吧。如果想要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也欢迎给我个“⭐️ 星标”!谢谢你的阅读,我们一起成长。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转载开白
请在后台回复 合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