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省油是伪命题,可销量却持续上涨,是三大利益链在驱动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马路上挂着绿牌的增程车越来越多了。这些车明明在高速上油耗比燃油车还高,甚至被专家吐槽“脱裤子放屁”,可销量却像坐火箭似的往上窜——理想一年卖出50万台,问界新M7上市一个月订单破6万,零跑更是靠着增程车从破产边缘冲到行业前五。

这背后藏着个让人挠头的矛盾:都说增程车不省油,可为啥消费者还抢着买?答案其实藏在三条看不见的利益链里。

增程车省油是伪命题,可销量却持续上涨,是三大利益链在驱动-有驾

第一条利益链:车企的“印钞机”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2019年,那时李想拿着理想ONE的图纸被供应商集体拒绝:“你这增程式早被欧洲淘汰了!”可谁也没想到,这个“落后技术”五年后成了车企的救命稻草。

增程车省油是伪命题,可销量却持续上涨,是三大利益链在驱动-有驾

秘密藏在成本账本里。以理想L7为例,砍掉变速箱省下8000元,用1.2T增程器替代2.0T发动机又省5000元,再加上小电池包比纯电车少花3万块——光硬件成本就比同级插混车便宜四分之一。这些省下来的钱,车企转身就砸进冰箱彩电大沙发的“装修竞赛”,消费者看着满车配置眼睛都直了。

更绝的是盈利模式。问界M7的增程版比纯电版便宜5万,但毛利率反而高出8个百分点。零跑汽车2023年三季度毛利率转正,秘诀就是把C11增程版定价压到15万区间,用“半价理想”的策略硬生生撕开市场。这些数字背后是车企心照不宣的共识:与其在纯电红海里拼刺刀,不如在增程蓝海里开印钞机。

增程车省油是伪命题,可销量却持续上涨,是三大利益链在驱动-有驾

第二条利益链:消费者的“心理账户”

北京的张先生给我们算了笔账:每天通勤50公里,用谷电充电每月电费不到100块,周末跑长途烧油也不心疼。最打动他的是去年春节返乡——在零下15度的河北高速上,看着隔壁纯电车排队充电,他的增程车却能边加油边开暖气,这种安全感可不是参数表能体现的。

增程车省油是伪命题,可销量却持续上涨,是三大利益链在驱动-有驾

这种“鱼和熊掌兼得”的心理,精准击中了中国家庭的痛点。数据显示,增程车主日均纯电行驶里程占比超80%,全年加油次数不到12次。就像手机永远插着充电宝,人们要的不是绝对省油,而是“想用电时随时有电,想用油时不用焦虑”的掌控感。

车企把这套心理玩出了花。问界M7上市时重点宣传“续航1200公里”,其实这个数据是满油满电跑出来的。但消费者根本不在乎——他们记住的是国庆假期不用排队充电的自由,是回老家时能塞满后备箱的从容。

增程车省油是伪命题,可销量却持续上涨,是三大利益链在驱动-有驾

第三条利益链:产业链的“集体狂欢”

在重庆青山工业的车间里,每分钟就有一台增程器下线。这种长得像迷你发动机的装置,正在催生新的百亿产业。传统发动机厂转型做增程器,利润率反而比造燃油发动机高15%;宁德时代专门开发了增程车专用电池,体积缩小三分之一却贵了20%;就连做隔音棉的小厂都赚得盆满钵满——毕竟要让增程器安静如电车,得多铺三层消音材料。

增程车省油是伪命题,可销量却持续上涨,是三大利益链在驱动-有驾

政策端的春风更让人眼热。某地2024年出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里,纯电车补贴砍半,增程车却享受全额补贴。更妙的是,增程车能拿绿牌还不受限行——在北京这样的城市,这张铁皮本身值5万。

这场狂欢甚至惊动了国际巨头。大众悄悄研发的1.5T增程器热效率做到43%,现代汽车把氢燃料电池塞进了增程系统,连做手机的雷军都开始招兵买马搞增程。用供应链老炮的话说:“现在搞增程就像2015年做智能手机,闭着眼都能赚钱。”

写在最后

站在2025年回望,增程车的爆发早就有迹可循。它不是什么高科技突破,而是车企、消费者、产业链三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当理想的毛利率超过保时捷,当问界的门店开进县城商场,当零跑用增程车实现咸鱼翻身,这个曾被嘲笑“四不像”的技术路线,正在书写中国汽车产业最魔幻的现实主义剧本。

下次再有人说增程车是过渡产品,你可以告诉他:在商业世界里,能让大家一起赚钱的生意,才是最好的生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