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电车”逼近德国,老牌车王还能撑几天?

当“中国电车”逼近德国,老牌车王还能撑几天?-有驾
奔驰轮子
#德国汽车#

——风口里的德国车企:捉襟见肘还是浴火重生?

最近,德国和中国的关系不太“顺风顺水”——这次的导火索,不是冷战,也不是外交吵架,而是——电动车(EV)这把“锋利的刀”。德国这头老车王,在面对中国新能源车的冲击时,不得不在利益与原则之间疯狂打转。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场你来我往到底怎么打,以及德国车坛下一步怎么走。

一、德国的“电击”:中国车企杀入欧洲市场

你可能觉得中国车企一直闷声发大财,默默在国内抢市场,不敢靠近德国来犯。但事实是:中国的电动车已经大规模进入欧洲,而且速度惊人。

•据《南华早报》,2025年前八个月德国对中国的汽车逆差暴涨了 142.8%,约达 174亿美元。也就是说,德国从中国“买车”的账更多了。

•德国车企向中国出口的汽车,从 2022 年到 2024 年下滑近 70%,也就是说,以前德国车在中国大卖的时代,有可能正在逐步远去。

•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自己也出面打了预防针:一项调查显示 67% 的业内高管认为“很多德国零件厂会被淘汰”,中国在关键技术上的领先已让他们感觉“追都追不上”。

在德国人印象里:德国车,是高质、高工艺的代名词。但现在,中国电动车在成本、补贴、供应链优势上打出组合拳,让德国那些引以为傲的优势,被逼得连呼“难撑”。

二、德国选择更“硬”的回应

面对中国电车的大举入侵,它开始调兵遣将,从关税到战略,将“经济对抗”带上外交议程。

1. 欧盟关税出手,对中国 EV 设“门槛”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的反补贴关税,从 2024 年起成为现实,最高可达 38.1%。

这一措施足以让那些靠补贴压价的车型,在欧洲市场的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

但德国境内也有反对声音:一些德国人担心,这样一来,德国车企出口中国的道路也可能“被堵”。毕竟,中国市场曾是德国车的“黄金市场”。

2. 拒绝一边倒、保持“战略模糊”

在欧盟内部投票中,德国曾唱反调:当欧盟考虑对中国 EV 加关税时,德国却选择投“弃权”或反对。因为德国担心,如果自己放弃对华市场,就等于是给国内车企一记“致命伤”。

德国也试图在“贸易”与“政治”之间保持微妙平衡:2024 年,德国与中国签署了自动驾驶与车载数据共享的联合宣言,希望在技术层面维系一些合作。

3. 援助本土车企:救火还是火上浇油?

德国政府已多次公开表态,要支持本国汽车产业。最近德国总理 Merz 表示,要召开高峰会议,拉拢车企、供应商以及政策方共同商议“过冬方案”。

但很多经济观察人士认为,真正的问题不是“救”不“救”这么简单,而是德国能不能及时转型——从内燃机时代的 “德国制造” 走向电动、智能的下一个工业文明。

三、德国那一盘棋:优势、断点与出路

德国不是没优点:它有深厚的工业基础、设计与品牌信誉、研发能力,还有庞大的高端市场根基。问题是——它能否把这些转化为电动时代的硬实力。

优势还在:品牌、技术和“德国工艺”光环

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这些招牌在全球仍然有强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在高端市场,中国车目前还难以完全替代德国车的品牌溢价。

德国的研发投入也不弱。大众推出了自己的电动车平台、软件子公司 CARIAD;奔驰也在自动驾驶、电池技术上加紧布局。

痛点暴露:电池、成本加成与供应链

但中国车企在电池成本、供应链优化和规模效应方面的优势,已经让德国传统车企难以招架。德国车企进入电池领域晚,且成本一直居高,这意味着在入门级与中端车型上,德国车更容易被压价击穿。

再有一点:德国的工业体系已经深度全球化,很多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尤其是电池材料、芯片、稀有金属等。欧盟车企在这些核心环节被“卡脖子”的风险正在上升。

尴尬的局面里,德国还能翻身吗?

德国车企正站在十字路口:一条是顽固守旧、指望“老本”救市;另一条则是勇敢变革、追赶未来。中国电动车如浪潮般扑来,逼着德国不得不与自己“老底子”搏斗。

我认为德国汽车已经是旧时代产物,但仍有其价值,未来五年还会存在,但会完全丧失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