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油车还有“高高在上”的时候么?早几年买台B级合资轿车,邻里都要来院里围观,如今路过4S店顺嘴一问,主销车型动辄优惠几万。江南边的小李去年置换,本田雅阁用不到17万上路,茶馆里咋呼半天,还被说成冲动消费。种种画风跟十年前大不一样。师傅修车唠起传统合资油车,“现在是人家来求你买,跟以前两码事。”说得也不算夸张。
上周群里老板娘发语音:问谁有熟人,想收辆便宜的大众SUV,理由直白,“感觉油车挺值啊,随便降”。宝马X3、奥迪Q5L,包括奔驰E都在狂降,这些合资品牌搞起大促销,倒像赶集赶夜市——跟新能源一对比,价差越拉越开。以前日系德系算是保值王,保二手行情,眼瞅着现在连老许的二手车行都直喊头,一车在手,转手更难了。
有工厂的堂哥说,其实油车企业没缺钱,以往靠规模和供应链牢牢锁死成本优势,有的是老本吃。可这一波新能源汽车上来,硬是把市场节奏搅乱了。以前油车玩的各种溢价配置、加装收费,把实用功能拆成碎片逐步收割,师傅私底下常叨咕“就是一辆车硬生生卖俩价”,谁也看不懂。他们自己也明白,油车加价套路都透光了,再不松口,客户让新能源拉跑了。群里那谁自测,新能源十几万,ACC、L2级别辅助、全景天窗、车机智能大屏一股脑都给全了,什么主动刹车、无线充电座椅通风,这类合资得加一大圈钱才够。
赵师傅修车久了,每次遇上凯美瑞发动机故障灯,说丰田那几套老机头不错,就是配置够寒碜。北美卖的丰田,一个天窗都要分级别单独卖,配置只要加一个字母,价钱又添两千刀。这种垄断式配置,其实就是把油水榨干——德系也差不哪去。雷克萨斯加价风,前些年问哪个群都能吵翻天。反倒是现在,纯电新势力再卷,弄得新能源不只是便宜,体验也花头多。
新鲜一点的事,刚意外得知广汽丰田有款冷门选装包,包含抬头显示和主动降噪,还有全套的双层夹胶玻璃,以前至少得在雷克萨斯以上才给弄,硬塞给合资B级用,还是打价格战时候上的。售后师傅说,“这玩意电车三年前就标配了。”一问价格,主机厂赔钱赚吆喝,不舍得就掉队。听说上海有家维修站约宝马混动车,电池模块进水,悄悄用副厂件替换,成本比原厂电驱好多了。油车老品牌挣这差价也不再神神秘秘,被车友拔掉台子。
新能源崛起,除了炒配置,带来的一个反差是体验。以前油车,方向盘离合踏板死沉,偶尔自吸机头还能吹吹挑剔的机械感,如今妹子开新能源基本“踩点就有”,市区堵在路口,静音到师傅说睡着都没人发现。老马前阵子开国产纯电,说冷启动来跟本田雅阁感觉截然不同,“油车现在啊,也就图耐造,其他都落伍咧。”BBA也不是绝对安全的,有个车友去年在高速撞鹿,电车前防护直接断电,油车却气囊都没弹全,事后修理厂都吐槽:“给你配高配,也没给用料。”这种事故后,才发现新能源的底盘保护反而下本儿。
说回来,新能源车其实没真靠价格战赢油车,这事懂行情老李就爱唠,“你看,咱们这些低价买新车,也就是厂家用利润换市场。”油车还在指望油钱维修催化剂挣钱,新能源早开卷智能、服务、OTA。过去谁会在意手机APP能不能远程开空调,今天合资油车在这类体验上被一折秒杀。
插叙个八卦。前阵子丰田本地工厂闹点小风波,听销售说中方合资公司想进点新技术,结果总公司捏着钥匙迟迟不肯放,怕国产化太快自己没饭吃。后来国内销量下滑,不得不“半推半就”把钥匙交一点,看着新能源广告只能干着急。至于大众被裁员,坊间传说一部分是因为内部评审电气化迟缓,德国总部还掉了不少老臣。
欧洲那边的新能源进展,业内小圈子私聊说“补贴烧不起啦”。本土品牌推出的混动车型,成本和续航就在中国企业面前像没穿裤子,合资自己也捣鼓不过来,干脆跟国内品牌联盟凑合走一波。法国企业还有点傲气,硬要自己搞,结果产能和市场规模就搁那甩甩风声——听说连保险都是新能源专属的险种,没人敢多赔。前几年自己还国产油车引以为傲,这几年合资新能源逆袭,再难复制了。
美国和北美市场,有的邻居说特斯拉就是来“踢馆”的,谁让国产新能源敢卷只卷自己。一朋友在底特律买新能源,说当地人念叨“不要用中国车,配件没保障”,可到了充电桩旁边,油车一个一个愁加油,轮到电车主更有底气。北美合资大佬基本死守本地需求,只想着靠政策挡外来户,销量干拔,谁也不笑得出来。
身边的小柯干二手车生意,聊到这一轮新能源推进,调侃“油车下坡更快”。过两年若新能源淘汰老车政策变紧,老油车折价会更夸张。群里留心高配静音玻璃、早期自动泊车系统,哪怕是B级德系油车的“神配置”,开在街头新势力电车旁也没几个抬头看。合资油车的品牌泡沫破了,就是眼下的市场冷暖。
前天跑修理厂换机油,隔壁车位停着台15年雅阁,车主混个面熟,吐槽了一句:“那年加价提车,现在真划不来。”维修小哥打趣:“也别光看新品便宜,十年后能不能有整机零件还难说。”——油车的黄金年代,恐怕也真过了。
信源都混杂,修车师傅的牢骚,车行朋友的八卦,还有邻村小张说的;这车市风向,怕是谁都琢磨不透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