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故事总让人一边热血沸腾、一边胆战心惊。正当不少人以为新能源车企已经踩下风火轮,风风火火“卷”上巅峰时,哪吒汽车一个大跟头,把“新势力销冠”这块牌匾摔得粉碎。你能想象么?今年9月,哪吒汽车的母公司合众新能源在网络上开了场债权人大会,晒出了个令人尴尬的家底账上只剩1500万,却欠账51亿!别说造车了,光是“账面资金”三个字,已经成了段子界最新的流行梗。更离谱的是,50万车主一觉醒来,家门口那台自称“懂你的哪吒”,一个短消息打过去,直接“断网”,连个远程开空调、点个导航都成了奢侈梦。这下真是尴尬的不要不要的。新能源车,连网都保不住,科技梦一秒钟变成大型社会实验现场。问题来了,这一场“断网爆雷”,到底只是偶发事件,还是行业“韭菜收割器”上的必然环节?
咱们来点硬核的对峙。哪吒汽车,2022年还是造车圈的扛把子,销量15.2万台、估值曾高达250亿元,风头一时无两,“遥遥领先”、“降维打击”听得都没人信了。今年一转头,直接开启了“光速坍塌”模式。公司账上剩下的钱,不够北上广深四城员工每人吃一顿串!更逗的是,债权人多达1600多家,大到亿元级机构,小到厂区阿姨报销的洗衣粉,全都围在会议线上等着分钱。这场景别说造车,东北大集都没这么热闹!
再来看看对立声音。一边是破产企业拉闸断网,车主社区炸锅“买了智能车,最后成了大号钢铁脚踏车!”另一边,供应商也有苦难言合众新能源一拖再拖,数月要不到服务费,人家联想懂的终于也断掉服务线,美其名曰“关爱用户”,实则省下一大笔应收账款。同一时间,高管们的工资喊着“应封即封、创始合伙人停发”,底层员工半年白忙,啥补贴补偿都悬着。大家一边喊着“新势力要给我们希望”,一边琢磨到底还能指望几个明天。
这场好戏一点都不新鲜。中国造车新势力从诞生那天起,就是台资本味十足的综艺节目。哪吒汽车早年靠“互联网思维”蹦跶出来,主打“平民智能车”、号称“三年免费流量”,一时成为年轻人口中的“价格屠夫”。坊间有句话,“花国产大排量的钱,享合资科技配置”,哪吒一度也贴近了这队标签。
可热闹背后,赚钱的活都在前台,“烧钱生意”却埋在后台。哪吒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资金链拧得比东北的秋裤还紧。工厂时不时传出“停产潮”,线上下各路员工被欠了工资、公积金、补贴,各类供应商“有借无还”,普通用户更被变成了百亿金融大局里的“小白鼠”。据说服务商一年催债N次,“免费三年”的车机流量,最后成了“裂缝三年”。买新车图省心,最后全家围着停车场琢磨“怎么连不上网”。说好的科技感、智能化,最终还是“科技以换壳为本,智慧被欠款买断”。
围绕流量断供,业内舆论呼声四起。车主一边倒喊冤“承诺的三年免费说断就断,底线在哪?”供应商也有一肚子火“服务款一直拖,难道吃西北风养网络?”还有业内人士笑称,这就像男朋友谈恋爱画大饼,关键时候电话打不通。“平台不靠谱,谁成了冤大头?”
普通人怎么看?有人拍段子“刚买的哪吒车,第二天‘变砖’,一秒体验到了自己‘断根’啥滋味。”还有人憋着坏乐“智能车买得起,用得起智能功能才算本事!”整个事件墙内墙外都炸了,人人盯着新能源行业门口那块“还敢买吗?”的大字报发呆。
表面合众新能源这摊事儿架势搞得很大——召开债权人大会,披露资金细节,管理人信誓旦旦说要平稳重整,确保企业存续运营。债权人代表轮番刷脸,各路金主表情凝重,仿佛真有好戏上演。车主们也琢磨着,“既然公司没钱要破产,总不至于连我们的联网服务都不要了吧?”网上还有一波代表性说法“新能源行业早过了疯狂期,破产重整反倒是理性回归。”
可这平静就像秋天的静湖水,表面映着蓝天白云,底下全是暗涌。看看现场,资本方正盘算盘,“能捞一笔是一笔”;普通职工扎堆维权,欠条当年终奖卷着走。服务商则亮出最后底牌“钱不到位大家都别玩,服务通通锁起来!”独独剩车主们成了最尴尬的局外人既不是债权人,也不是供应商,话语权为零,权益塌陷坑里——你说扎心不扎心?
这时候,一拨持反对态度的围观群众上线了。有人喷车主“要啥自行车?人都破产了还想白用网?”还有人心疼服务商“流量都赔本供了三年,终于等来断线,资本最后还是让韭菜埋单。”一点不夸张,整个舆论场上座无虚席,背后却是资本与底层血肉横飞的拉锯。有人在群里问,“新势力破产以后,谁来保证我的用车体验?”老炮们只剩且买且珍惜,自己兜底。
真实高潮却远比普通观众想象得残酷。哪吒汽车的“断网事件”只是行业一角,背后牵出的,是整个智能汽车新时代的雷区——“联网即服务”,服务绑在云端,运营绑在资本,一旦资金断裂,你就是“云上夺命米其林”。想象一下你花二十几万买了辆“智能车”,明明还剩两年保质期,突然一觉醒来,大屏幕蹦出“敬请自助充值”,车辆所有联网功能锁死。此处无声胜有声,世上再没有比“科技飞升”更快打脸的事。
这不仅仅是合众新能源一家车企的锅,这是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狂奔过程中的共性危机。我们都被“互联网思维”洗脑太深,觉得买台智能车就能支付宝、微信扫脸、流量随便用。但现实是,车企比我们更会算账——羊毛出在狗身上,免费的背后都是拖欠、分摊和转移。哪吒这波直接把行业隐患甩到了台面车联网的服务没钱立即断供,用户权益没有兜底合同,只能靠“厂家良心”扛着。大家别以为自己买的是车,买的其实是资本的大型APPLY—AND—DEFAULT骗局。
这里面的讽刺冲突,简直够写一部连载剧。供应商断供,车主断线,合众新能源人力资源断流。高管罚薪,员工白干,消费者喂鱼。有人说,哪吒破产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去泡沫化”的必然结果。从未见过哪个时代能把科技、金融、信任崩盘一体打包做爆米花卖给大众——中国新能源车行业这次,真给全世界上了一课。

最狠的是之前造新车讲故事,动辄“百亿融资”“销量冠军”,一沾上债务重组、供应链崩裂,承诺没了、售后塌了、用户都成了无力维权的透明人。2025年还没到,钱包就“空城计”了,普通人只能望流量包兴叹。行业观察人士打趣“这就好比东北春天种土豆,还没出芽就让资本给铲了。”讲道理,这样的闹剧,你说能不闹心?!
事情貌似陷入一层幻象。政府、媒体、行业监管都跳出来,要主张“梳理风险、维护用户权益”,听起来像是一锅温吞的鸡汤。社交网上,不少新能源车主自嘲“买车学会了理财、维权和编代码”,汽车论坛一时间全变成了民间调解委员会。合众新能源的管理人在会议上继续打包票,承诺力争维持哪吒汽车正常运营,“合理处置资产、调剂劳资关系、谋求重生”,但大家的戏码一眼望穿。同步员工维权潮陆续闹大,工厂还剩几百人死守一线,供应商冷眼旁观“赔钱赔命都给你们了,啥时候还钱?”
偏偏这个节骨眼,企业重组本应迎来转机,却屡屡遇到新障碍。高管层调整后,业务团队人才流失愈发严重,哪吒新产品发布还在“吹风”,实际进度早已开倒车。不少人评论“新势力这两年拼规模、拼融资,压根没想过售后和服务能否扛到‘收割’结束。”此时,技术、市场“双失血”,钱没来、合同失效,重组方案只能一改再改,“保全有生力量”成了唯一口号。
分歧可谓越来越深。有支持者坚持“车企大环境整体不好,哪吒是争气的一波”,还有人犀利反问“为啥哪吒车主要自己充值?承诺不算数吗?”业内大拿则翻财务报表冷静分析账面93亿应收账款全是浮云,想用应收账条做行业兜底门槛,恐怕等到猴年马月都没戏。这么一来,车主、员工、服务商、投资方、管理层,个个都不好过。行业重新洗牌,这回不讲情怀、只认现金流,谁分走最后一分钱,谁才能踩住悬崖边那颗最后的石头。
唉,哪吒汽车的这锅大餐,你要非说全是资本算计吧吧吧,也不全对。毕竟造车是苦活、累活,钱烧得跟东北大冬天的地炉子一样旺,谁也不是一出门就想欠账。可你要说这是偶然事件,打死我也不信。中国造车新势力不是没脑子,是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先画大饼摸钱,后期掉链子割韭菜,最后大家一起揣着空钱包自嘲段子手。你说哪吒汽车挺冤的,好歹干了两年销量第一,也给市场闹腾出不少新意。可“断网事件”真的是刚巧赶上,还是“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缩影?打工人、车主、用户谁不是又成了最后一张牌?真服了!
中国新能源行业的这锅老汤,熬到2024年居然还是“一锅端”局面。“免费流量”“三年质保”“无忧售后”,以前看着还挺香,现在谁信谁是小白鼠。“智能车买前是理想,买后是生存”——谁给出的承诺,谁兜底?买卖归买卖,坑爹归坑爹。这场断网闹剧,不仅仅是企业的破产重整,也是整个行业自我检讨的开始。也许未来我们买车不再问厂家要几颗芯片、几个屏,而是直奔主题“你们能撑到哪年?”
车联网断供、诚信底线失守,到底是行业洗牌必然,还是车主们“买智能车就得自认倒霉”?从“新势力崛起”到“断网危机”,你觉得智能汽车的未来还值得期待吗?请你留言,咱们唠唠——碰上这种“雷”,你还敢买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