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汽车圈炸开了一锅粥。一位北京的张先生原本计划年后提一辆福特猛禽,结果刷新闻时突然看到一条消息:2月10日开始,进口车关税要涨10%!他赶紧翻出手机计算器,一边算一边嘀咕:“这车本来落地就70多万,再涨税的话,怕是要多掏大几万啊!”
其实像张先生这样纠结的人不在少数。政策一公布,朋友圈里立马出现两种声音:有人喊着“赶紧抄底,再不买就贵了”,也有人吐槽“涨税跟我没关系,反正买不起”。但不管怎么说,这次关税调整背后,藏着不少普通人意想不到的“门道”。
---
一辆进口车交多少税?算完吓一跳
你可能想不到,一辆进口车从美国港口到中国4S店,要经历三次“扒皮”。举个例子,一台3.0T排量的车,假设海外价格100万元:
1. 第一关:关税
到港后先交25%的关税,车价变成125万元。
2. 第二关:消费税
在125万元基础上,再根据排量交25%的消费税,车价跳到156万元。
3. 第三关:增值税
最后还要叠加13%的增值税,总价直接冲到176万元。
这还没算运费、保险和4S店的利润,实际落地价往往逼近200万。而这次新加的10%关税,相当于在原本的25%基础上再“加码”,车价“雪球”只会越滚越大。
---
谁在涨价名单上?德系车竟成“冤大头”
你以为涨关税只针对美系车?那可不一定。政策里明确写着:“原产于美国”的车型都要加税。结果,奔驰GLE、宝马X7这些德系豪车,因为工厂设在美国,反而成了“重点打击对象”。
去年国内卖得最火的百万级进口车,前三名是奔驰GLS、GLE和宝马X7,一年卖出2.6万台,占了整个高端市场的40%。尤其是奔驰GLE,虽然挂着德国牌子,但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工厂才是它的“出生地”。一位上海的奔驰销售私下透露:“现在订GLE的客户都在催单,生怕2月10日之后多花冤枉钱。”
真正的美系车反而影响有限。比如Jeep牧马人,因为排量只有2.0L,刚好卡在政策底线(2.5L)以下,成功“逃过一劫”。最惨的是福特猛禽——这款车6年前卖51万,如今指导价72万,涨价速度比油价还猛。这次再加10%关税,网友调侃:“猛禽车主以后加油可能得用金盆接了。”
---
车企急得跳脚:有人硬扛,有人甩锅
关税一涨,车企们反应五花八门。福特纵横官方第一时间表态:“猛禽不涨价,成本我们自己扛!”这话说得豪气,但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按照北美4万美元的出厂价,加上层层税费,国内卖72万已经利润微薄。如果硬吃下10%的关税,相当于每辆车少赚7万。
另一边,平行进口商却玩起了“沉默是金”。天津港一位车商直言:“我们肯定要涨,总不能亏本做生意吧?”毕竟平行进口车没有厂家兜底,多出来的成本只能转嫁给消费者。
最戏剧化的是德系品牌。宝马和奔驰表面上云淡风轻,实际上早就“暗渡陈仓”。有消息称,宝马正在加快把X5、X7的生产线从美国搬回欧洲;奔驰则悄悄给GLE增加了2.0T版本,把排量压到2.5L以下,试图钻政策的空子。
---
普通人该慌吗?国产车的机会来了
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这次关税调整更像一场“神仙打架”。毕竟能花200万买进口车的人,大概率不差那十几万。但政策背后有个更重要的信号:国产车的机会来了。
比如长城炮,去年卖了14万台,直接把“工具车”变成了“网红车”;比亚迪甚至搞出了电动皮卡,充电一小时能跑500公里。一位广东的猛禽车主试驾后感叹:“国产车现在配置拉满,价格才猛禽的三分之一,下次换车我真得犹豫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政策细节。这次公告特意用了“皮卡”而不是“轻型载货车”,被解读为官方在给皮卡“松绑”铺路——未来15年强制报废、一年一检这些规定,说不定哪天就取消了。
---
结语:一场关税战,搅动整个江湖
回头看看张先生的故事:他最终赶在2月10日前签了购车合同,省下8万元。但他说:“下次换车,我可能考虑国产新能源了。”这句话或许道出了关税战的真正结局——逼着进口车放下身段,也逼着国产车加速崛起。
至于那些还在犹豫的人,不妨记住一个道理:买车就像炒股,追涨杀跌容易踩坑。不如把眼光放长远点,毕竟中国车企的“逆袭剧本”,这才刚写到第二章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