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上海街头出现方向盘后空无一人的出租车,小马智行等企业的L4级Robotaxi正式开放收费运营。乘客受伤最高可获赔200万元,但前提是事故责任在车辆方。这场技术狂欢背后,政策强制企业为每辆车购买三重保险。交强险、承运人责任险(最高200万)和500万商业三者险。然而,当算法替代司机,200万真能买来安心吗?
无人驾驶出租车的保险组合完全颠覆传统模式。交强险负责赔偿第三方伤亡损失,承运人责任险专保车内乘客(最高200万),500万商业三者险则覆盖更广泛的第三方损失 。
政策强制要求每辆车必购这三类保险,其中500万三者险保额为硬性门槛。这种设计彻底剥离了乘客责任,坐车时玩手机、睡觉甚至醉酒,只要不是故意破坏车辆,出事均由保险兜底 。
责任认定是赔偿的核心前提。L4级自动驾驶模式下发生事故时,车辆需在0.2秒内将传感器数据、决策日志同步至云端存证系统。上海已建立区块链数据池,确保记录无法篡改 。
判责流程分三步,首先调取事故前30秒全传感器数据(包括激光雷达点云和摄像头画面),其次由AI模型模拟人类驾驶反应路径。最后比对系统决策与人类逻辑差异。例如,若人类在同样条件下可避免碰撞而系统未能做到,则判定车辆全责 。
今年7月武汉无人车撞人事件中,这套系统首次实战,数据显示行人闯红灯时车辆已紧急制动,但因行人突然加速导致轻微接触。最终交警认定行人担主责,车辆无责 。
与传统认知不同,无人出租的保险成本并不转嫁乘客。乘客无需付费,所有保费由运营企业承担。而家用智能辅助驾驶车辆则需用户自购保障,小鹏车主每年支付239元可获得100万智驾事故赔付,华为智驾用户获赠1年500万保额服务 。
但家用车保障暗藏限制,赔付仅限自动泊车或辅助驾驶开启时。若用户未及时接管(超过5秒),车企可拒赔;更关键的是,必须先用传统车险理赔,超赔部分才由车企补足 。
比亚迪推出更激进方案,搭载天神之眼系统的车辆,泊车事故终身免费维修。但高速智驾事故仍按传统保险规则处理 。
保险支出正成为无人出租的盈利障碍。每辆车年均保费约8万元(含500万三者险),是普通出租车的6倍。小马智行公开数据显示,其上海车队首年保险成本占总运营成本的37% 。
乘客实际感受仍存割裂。有用户实测,从浦东机场到迪士尼的17公里路程,系统因隧道定位漂移请求接管3次;另一次行程中,车辆为避让突然窜出的野猫急刹,导致乘客咖啡泼洒。这类“无责事故”不在保险赔付范围内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