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照是怎么变成暑假“标配”的?大学生们一边顶着酷暑练车,一边在家长的催促下赶着“赶作业”,但等到驾照到手,家里人却突然不放心让他们上路开车,故事简直比电动车拐弯还精彩。
先说说这个暑假,不管你家在哪,天气热得像是在烘烤。各地驾校成了大学生们的第二战场,每天起早贪黑赶去练车。小妍为了赶上驾校接送车,清晨6点半就起床,爸妈嘟囔着送她到集合点。到了驾校更是一场持久战——不是人多排队,就是VIP学员插队。普通学员只能裹着大太阳等上三两个小时,最后轮到练车,空调?不存在的!教练理由很充分,说开空调会增加油耗,他得自掏腰包,加不起这个钱。所以车内温度可以直接下锅煮蛋。
练手动挡的更惨,科目二小项目多,大夏天还要听教练“阴阳怪气”地批评。学得不顺教练就说“你大学生怎么还学不会”,一边晒着一边憋火。小林也是这样,晒得手上都戴上冰袖了,汗流浃背把所有项目熬下来,只为一个驾照。大家都知道,这事不是自己主动,是爸妈、亲戚软磨硬泡。小莹假期本想给自己放个假,结果阿姨直接帮她报了名,钱交好挂上号,不去也得去。
各家家长都有这套说辞,“有空就赶紧把驾照考了,早学早会”,看起来热情满满。可真正等大学生们熬过高温、早起、排队拿到驾照,家里人的态度却立刻发生变化。开车?先等一等,先练练吧。小林拿到证急着上路,家里去超市,她主动请缨,爸妈却一路紧张,快闯红灯时就差把她骂下车。原本“给你练手机会”的许诺马上换成“你别碰车”的警告。
小宇更是倒霉,刚考完科目四,按捺不住上路试试,爸爸在旁边一边盯着一边训话。从方向盘的握法到刹车,事无巨细都要指导。倒车还没调整好,爸爸就开始“不对不对”地批评。每次练完车父子关系都要“降温”,熬不过这个家教,也不想再碰车,说“还是当乘客省心”。
小天考完驾照半年,也没机会练车。白天父母上班,晚上不敢提要求,怕耽误休息。自己开吧,父母怕他不安全,不肯放权。只能干巴巴地看着车停在楼下,手里的驾照变成了纯“证件”。
你以为这事只有个别家庭?其实在大学生群体里挺常见。爸妈热衷让孩子赶早考驾照,觉得早学早会以后方便。可真等孩子有了本本,车却变成了禁地。担心安全、怕磕碰、怕不小心惹麻烦,家长们变得左右为难。有的人只能拿着刚到手的驾照干看,车钥匙还是“遥不可及”。细想一下,这场关于学车的拉锯战,其实也是大学生们成长路上的一次折腾。
到底为什么那么多人家长要催着大学生学车?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假期时间充裕,可以“闷头”把考试全部搞定。将来出门、找工作甚至实习,总觉得有驾照“底气多一点”。还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早晚得学,还不如趁年轻抓紧。但至于放手让孩子独立开车,又得顾虑交通安全、经验不足,反倒犹豫起来。
驾校的现实也不算美好。练车的早晚全看教练安排,VIP通道成为“隐性消费”,想抢个好时段还得花钱。烈日下等待练车,人一多还要跟其他学员一起熬着。教练们的脾气各不相同,有耐心的能手把手指导,但更多的是批评和吐槽,尤其对大学生有“特殊期待”,稍慢一些就要贴标签,让不少年轻人打不起精神。
等到了考试,科目一二三四一套流程下来,大学生们的假期还剩多少?有人上午练车,中午排队,下午修整,整整步入“驾校时光”。拿到证书后却发现,没练够、没经验,真要上路可能会出错,家长又担着担心。所以不少人驾照成了装饰,开车的技术还是原地踏步。
驾校的另一面是学员和家长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很多人报名时只看宣传,等到操练和排队才知道有“VIP特权”。有人不舍得多掏钱,只能在太阳下慢慢熬。有些地方的教练还会暗示请吃饭、买烟,不送点“见面礼”怕被脸色伺候。学车过程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既是一次“社会练级”,也是一种“逆成长”。
再说上路,很多大学生其实不太有开车的欲望,完全是家经验和社会“必须有本”的压力。休假本来打算休息,考试和练车变成了新任务。一段时间学下来,学车的兴趣淡了,拿到本后家里人又变得谨慎。“有本却没车”,“有本没经验”,这两种情况正在变成不少人假期的真实写照。
这里边除了天气、教练、排队,家长的心理也是个话题。拿到证就想让孩子练练,有一点小失误就立刻紧张,生怕出事。担心的背后是对经验的缺乏信任,也是交通环境让人紧张。家长们嘴上说急着让孩子学,实际上又放不下“尾巴”,反复提醒慢慢来,让大学生们陷入左右为难。
说到底,驾照变成了“大学生假期必修课”,但这门“课程”结束后,很多人连个练习的机会都没有。学是为以后方便,但眼下的门槛却比练车难跨。正经上路开车,家长要么陪着紧张兮兮,要么干脆不开放车钥匙。学了不会用,驾照变成了证件夹里的“收藏品”。
等步入社会,毕业找工作,有车有证的确方便。但拿到手三五年不练也能忘光。驾校教育主要是应付考试,真的要上路开车还得“二次学习”。有人认为,学车是“人生技能”,有早晚迟疑,没必要操之过急。可家长们都有“早打算”,毕竟以后假期时间紧、精力分散,大学放暑假是最后的窗口。
实际生活里,拿证上路还有一条沟,就是“实战经验”。一些家庭愿意给孩子试试,不怕车损;有些家长则不舍得,担心安全。培训模式还停留在“教练指导”,缺乏家庭陪练,年轻人很难有独立驾驶的空间。拿证不会上路,成了驾考的“新常态”。
很多大学生也感到无奈,学车是“被安排”的事,原本怀着期待,结果学完才发现开车的机会寥寥。学的时候怕错怕教练,上路又怕家长指责,等于两头受夹。考驾照成了假期“作业”,但真的能自己开车的少之又少。
还有些大学生面对“拿证未开”,心态转变成“有证不用”。长久不练又怕遗忘,接下来还要花钱模拟练习,学习成本越来越高。一些人索性不管,反正车在家里也是看车。当初花了时间和精力考证,如今只能在朋友圈里晒本,至于实际技能,还得以后慢慢补课。
学车这个事其实是眼下年轻人和家长之间心态的缩影。既想让孩子多掌握技能,又舍不得让他们独立实践,担心一失足成千古恨。教练和家长的不同风格构成了大学生假期的另一种“修炼场”,从熬早起、抗高温、忍委屈,到拿到证被“按兵不动”,复杂得很。
其实,很多大学生也逐渐想明白,驾照就像身份证,考一个乐得清闲,不急着立刻开车。上路机会不多,反倒避免了急功近利的焦虑。但对于家长来说,“早考早安心”,以后事情多、假期少,总得提前办好。可学了又不用,驾校的努力和假期的消耗,也变得有点尴尬。
新一代大学生对开车的热情其实没那么高,毕竟共享出行、公交地铁都便利。考证的理由更多是社会压力和家庭期望。学车这事,说是“必修课”,其实每个人上路的时机还得看缘分。有的人拿证一年没开,有的人毕业才开启“驾驶人生”。
驾校学车变成了新的“假期故事”,大学生们一边刷题一边熬太阳,想着能早点解脱。有些人把驾照供起来,有的人等家长点头。至于驾照是“非学不可”还是“早学早好”,各家各有打算,学会了不等于敢用,用得上还得家里人放权。经历过这一遭,假期也算有了点不一样的回忆。
假期里的大学生,晒过的太阳不输高考前,练过的车也不比寒窗苦读少几分,从热情到无奈,全都在一张证上写得明明白白。学车的意义可能不止于此,但敢开上路,还得继续等时机吧。
说到底,驾照还是要等自己真想用的时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