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摇号这事儿,不装了,摊牌了。
2025年的新政,哪是什么温情脉脉的调整,这根本就是一场掀桌子式的闪电战,直接给燃油车赛道来了一记“物理超度”,然后对着新能源的嘴里猛塞大力丸。什么“家庭优先”、“存量优化”,翻译过来就是一句话: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过去十年,北京摇号是一场玄学,一场大型行为艺术。每个人都假装自己是天选之子,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点下那个申请按钮,等待一个0.2%的奇迹。讲真,这比手游里抽SSR卡的概率还低,堪称当代都市人的赛博修行。现在好了,政策直接告诉你,别修了,你们这帮散修没前途,赶紧加入我们“家庭”这个名门正派,或者直接改换门庭,投身“新能源”这个飞升赛道。
新政最骚的操作,是把85.7%的飞升资格都划给了新能源,还给无车家庭定向增发4万个名额。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以前大家在同一个池子里捞月亮,现在人家直接给你家门口修了个许愿池,还配了打捞工具。两代人一起申请,积分就破42分,轻松上岸。我仿佛看到一个修仙家族,老祖宗飞升失败,留下一本《摇号心法》,上面写着:欲练此功,必先结婚。孙子辈不够,把太爷爷的户口本也掏出来。一家人整整齐齐,就为了一个绿牌,这股子执念,堪比《道诡异仙》里的家族献祭。
这一下,刚需市场直接被引爆了。北京新能源渗透率瞬间干到52%,销量前十里九个都是电车。特斯拉Model Y,又是特斯拉,又是这个汽车界的苹果,卖了快2000台。为什么?因为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单踏板点头,他跟你聊自动驾驶是未来;你跟他说内饰是毛坯,他跟你聊极简主义是高级。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没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不懂。他们买的不是车,是一种信仰,一个通往未来的任意门,哪怕这个门做工有点糙。
而那些坚守燃油车的个人用户呢?他们成了新时代的数字难民。0.2%的中签率,十年不中的概率高达92%。这简直就是把人往死里逼!我作为一个开过油车也开过电车的中年人,我看这事儿就一个感觉:认命。时代的大耳刮子抽过来的时候,你最好别躲,因为躲也躲不过。你开着心爱的大V8堵在五环上,旁边一台电车无声滑过,车主看你的眼神,就像看一个还在用诺基亚的原始人。更别提每周限行了,中关村到国贸,一个月通勤硬生生多出800块交通费。这是什么?这是钝刀子割肉,逼你叛变。
所以你看,市场立马就分化了。一部分人开始搞“新能源+燃油”的双修大法,另一部分人,盯上了带指标的公司。诶,这就很有意思了。公户车牌,这个曾经的灰色地带,现在被摆到了台面上。企业新能源配额提到80%,还能抵税,能合规转让。结果就是朝阳、海淀的公司指标,价格直接起飞。这说明什么?说明只要规则有缝隙,就永远有人能把缝隙玩成康庄大道。
车企这边,更是直接心态爆了。
以前大家是抢指标,指标是硬通强,车好不好另说,反正你没得选。现在指标直接喂到你嘴里,逼着你去看车本身。这下好了,所有车企都得赤膊上阵,开始真正的黑暗森林大逃杀。小米SU7,一个刚出道的练习生,直接杀进销量前五,就问你怕不怕?比亚迪更是重量级,秦PLUS、海狮06,搞车海战术,总有一款适合你。
大家都不务正业了,都开始整花里胡哨的。
价格战?掀桌子!配置战?掀桌子!服务战?直接把4S店给你爆了!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没有中间选项。我甚至怀疑有些车企的发布会,李斌老师的精神状态都非常值得关心,那种亢奋,那种“我全都要”的气势,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
经销商的日子就更魔幻了。一边是新车卖爆,清库存清到手软;另一边,个人多车退出政策,导致二手车市场瞬间被砸盘。大量旧车涌入,收车价格一降再降。4S店们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卖新车赚的辛苦钱,一转头全在二手车上亏出去了。这就像你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白菜,丰收了,结果发现市场上白菜比土豆还便宜。你说气不气?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摇号比作修仙可能有点扯淡。但你仔细想想,十年摇不中,一朝中签,是不是有点渡劫飞升那个意思?反正逻辑是一样的,过程不重要,结果才重要。
然后是后市场,这边也打成了一锅粥。
新政说要建1000座超级充电站,实现“1秒1公里”。听起来很美好,很666。但问题是,这些新建的能量图腾,大部分都在五环外。核心城区的老旧小区,电力容量就那么点,你想装个私人充电桩,物业能跟你扯皮到天荒地老。这就导致一个非常拧巴的现实:新能源车主,要么在公司蹭电,要么半夜去商场抢桩,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
说到堵车,我想起了我大学时第一次去北京,在西直门立交桥上迷路了半小时。那时候的天还很蓝,不像现在,堵得都发灰了。
二手车市场也是一样,看似流通加速了,跨省倒爷们狂欢了。但信息不透明、评估标准不统一的顽疾还在。你买个二手电车,最怕的就是电池这个压缩毛巾,看着挺大,一泡水就没了。没有统一的、权威的检测标准,买二手电车就跟开盲盒一样刺激。
最后,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看看治理端。
北京的这波操作,本质上是在玩一个高难度的平衡游戏:既要释放消费,又要控制城市承载力。家庭积分制,让飞升资格从“运气”变成了“KPI”,这确实更公平。但问题是,车多了,路还是那几条路。Q2高峰拥堵指数全国第一,这不是开玩笑的。每100公里路,有11.8公里堵得像贪吃蛇。这说明,问题从“买不上车”变成了“开不动车”。
所以政策又开始探索新路子,比如学上海搞拥堵收费,用经济杠杆让你错峰出行。再比如搞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自动驾驶的关键在哪?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你能让自动驾驶系统完美处理一个不讲理、不看灯、随心所欲横穿马路的老头乐,那这技术就真的成了。因为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AI算法根本算不过来。
所以,北京这场车圈重塑,说白了,就是一场大型社会实验。它把所有人都卷了进来,从消费者到车企,再到城市管理者,没人能置身事外。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以前买车是解一道数学题,现在是做一道阅读理解题,你得想明白自己到底需不需要车,需要在什么场景下用车。而对车企来说,窗口期彻底没了,别再讲故事了,拿出金钟罩铁布衫一样的产品力,不然下一个被“优化”的就是你。
至于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什么?讲真,就算1000个超充站都建好,充电比加油还快,你该堵车还是堵车。所以解决问题的终极答案,可能就是:别出门。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