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辆非法网约车被查,运城重拳整治出行市场乱象[运城市交通运输局]。一场针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营乱象的整治风暴正在运城市全面展开,这场由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主导的专项行动,不仅聚焦于路面执法的高压态势,更深入至平台源头治理,力求从根上净化出行生态。截至9月10日,已有42辆非法网约车被依法查扣,同时平台端清退不合规车辆高达1150辆,这一组数字背后,是运城对非法营运“零容忍”态度的强力彰显,也是城市交通治理迈向精细化、系统化的重要一步。
此次整治行动并非简单的“突击检查”,而是构建了“宣传—执法—平台协同”的全链条监管闭环。早在行动初期,执法部门便通过政府官网及盐湖融媒等权威渠道发布通告,明确告知社会此次整治的重点任务、政策依据与监督举报方式,形成强大的舆论震慑。这种公开透明的做法,不仅提升了公众对合法出行的认知,也为后续执法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在执法层面,运城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采取“定点巡查+流动布控”相结合的方式,将高铁北站、盐湖国际机场等客流密集区域列为重点监控对象,确保非法营运车辆无处遁形。同时,联合公安交警部门开展多轮次、高频次的路面联合执法行动,进一步提升了执法效率与威慑力。针对群众举报线索,执法队伍迅速响应、精准布控,确保每一起非法营运行为都能得到依法查处,真正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出击的转变。
更为关键的是,本次行动并未止步于“治标”,而是将治理触角延伸至网约车平台这一核心环节,推动“源头清退”。运城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向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正式下达《关于核查处理疑似非法网约车的通知》,要求平台立即对注册车辆及驾驶员资质进行全面自查。根据通知要求,所有被核实为不合规的车辆和驾驶员必须立即停止派单服务,并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平台内信息下架。这一举措直击行业痛点——部分平台为追求市场份额,长期默许甚至纵容不合规车辆接入系统,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并埋下安全隐患。通过行政指令强制平台履行主体责任,运城此举不仅强化了平台监管,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范本。数据显示,截至9月10日,仅滴滴平台在运城区域内就已清理下架1150辆不合规车辆,数量远超现场查扣的42辆,充分说明平台端治理的成效远大于单一的路面执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专项整治并非短期运动式执法,而是服务于更长远的城市发展目标。随着关公文化旅游节及中秋、国庆“双节”的临近,运城将迎来新一轮客流高峰,保障节日期间客运市场的安全、有序、平稳成为当务之急。非法网约车往往缺乏必要的保险保障、车辆安全检测和驾驶员背景审查,一旦发生事故,乘客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据交通运输部门统计,近三年涉及非法网约车的交通事故中,83%的车辆未购买承运人责任险,驾驶员中有近三成存在交通违法记录未处理情况[交通运输部安全监督司报告]。因此,提前清退隐患车辆、规范运营秩序,不仅是对法律的捍卫,更是对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负责。执法部门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各网约车平台的督导力度,建立常态化核查机制,确保不合规车辆“清零”后不反弹。
从行业角度看,运城的整治行动折射出当前网约车市场在快速发展中暴露出的深层矛盾。尽管经过多年发展,网约车已成为城市出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合规化进程仍显滞后。根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网约车订单合规率平均为76.3%,仍有超过两成的订单由不合规车辆完成[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部分三四线城市因监管力量薄弱、执法资源有限,成为非法营运的“温床”。运城此次通过“巡网融合”模式——即路面巡查与网络平台监管同步推进,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该模式通过数据共享与联动执法,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治理,极大提升了监管效能。例如,执法部门可借助平台提供的车辆轨迹、接单频次等数据,精准识别高频运营但资质不全的“疑似黑车”,进而实施定向打击,避免了传统执法中的盲目性与资源浪费。
对于广大乘客而言,选择合规网约车不仅是法律要求,更是出行安全的基本保障。合规车辆需满足轴距不低于2650毫米、续航里程不低于300公里(新能源车)、安装卫星定位和应急报警装置等多项技术标准[《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GB/T 22485-2023],驾驶员也须通过背景审查、服务培训及从业资格考试。相比之下,非法网约车往往使用老旧车型,车况堪忧,且驾驶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有乘客反映,曾乘坐一辆无证网约车,车内异味浓重,安全带损坏,驾驶员甚至不熟悉基本导航操作,全程依赖乘客指引,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因此,公众在使用网约车时,应主动查看车辆牌照、驾驶员证件及平台派单信息,拒绝乘坐无标识、无资质的“黑车”。同时,可通过拨打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举报非法营运行为,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出行环境。
展望未来,运城的整治行动或将引发连锁效应,推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网约车合规化水平的提升。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深度应用,未来执法手段将更加智能化。例如,通过AI视频识别系统自动抓拍疑似非法营运车辆,结合电子围栏技术对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可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的监管覆盖。此外,建立跨部门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将非法营运行为纳入个人征信体系,也将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治理格局。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技术赋能与公众参与的多重驱动下,网约车行业将加速迈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新阶段,真正成为安全、便捷、绿色的城市出行优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