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Q3营收203亿创新高,技术合作贡献74%毛利率

2025年第三季度,小鹏汽车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营收203.8亿元,同比增长超一倍;交付量达11.6万辆,同比暴增近150%;毛利率突破20%,净亏损大幅收窄。这一连串数字不仅刷新了自身历史纪录,也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激起强烈回响。曾经被视为“掉队者”的小鹏,正以惊人的速度重返第一梯队。

这轮爆发并非偶然。驱动增长的核心,是小鹏MONA M03这款起售价仅11.98万元的爆款车型。自上市以来,其月销量常占小鹏整体四成左右,成功打入15万元以下主流家庭用车市场。与此同时,全新P7系列延续热销态势,上市7分钟大定破万,稳居中大型纯电轿车销冠。G6、G7、G9等车型则在海外实现本地化生产,尤其在欧洲市场表现亮眼。多款车型协同发力,构成了小鹏销量跃升的坚实基础。

营收与交付量的飙升,背后是盈利能力的实质性改善。第三季度小鹏整体毛利率达20.1%,创历史新高,其中汽车毛利率为13.1%。这一提升,既得益于规模效应摊薄成本,也源于供应链持续优化。更重要的是,服务及技术收入贡献了23.3亿元,毛利率高达74.6%。这部分高利润来源于与大众汽车的技术合作,包括电子电气架构与软件平台授权,标志着小鹏正从“卖车”向“卖技术”延伸,形成轻资产盈利新模式。

在行业横向对比中,小鹏的增长势头尤为突出。同期,理想汽车交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蔚来约增长30%,而小鹏增速接近150%,位居“蔚小理”之首。尽管毛利率仍略低于理想的20%以上,但已显著高于蔚来的10%左右。研发投入上,小鹏虽不及蔚来与理想,但聚焦智能驾驶与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变现效率更高。与特斯拉相比,小鹏在智能化功能迭代与本土化定价策略上展现出更强适应性,正在15万至25万元主流市场形成强大竞争力。

这场逆袭的背后,是小鹏对技术路径的坚定押注。其自主研发的第二代VLA(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正成为贯穿整车、Robotaxi与人形机器人的统一智能底座。该模型无需依赖高精地图,通过纯视觉方案实现L4级自动驾驶能力,已进入量产前验证阶段。搭载4颗自研图灵AI芯片的Robotaxi车型,算力达3000TOPS,计划于2026年在广州启动试运营,并已与高德地图达成全球生态合作。这不仅是出行方式的变革,更意味着未来出行服务的商业化想象空间正在打开。

与此同时,小鹏的人形机器人项目IRON也在加速推进。新一代原型机已具备拟人步态与环境交互能力,搭载3颗图灵芯片和全固态电池,计划2026年底实现规模量产。目前已与中国宝武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将在工业巡检等复杂场景中试点应用。更值得关注的是,大众汽车已成为小鹏VLA模型与图灵芯片的战略客户,技术输出已从汽车延伸至机器人领域,形成跨产业协同效应。

对于消费者而言,小鹏的快速成长意味着更多高性价比、智能化程度更高的车型选择。MONA系列降低了智能电动车的门槛,而P7+、G9等高端车型则持续提升驾乘体验。随着Robotaxi落地临近,未来出行或将从“拥有车辆”转向“按需使用服务”。对行业而言,小鹏的模式证明,唯有将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深度融合,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突围。其与大众的合作,也为本土车企技术出海提供了新范本。

展望未来,小鹏预计第四季度营收将达215亿至230亿元,交付量有望突破13万辆。若趋势延续,全年交付或逼近50万辆,单季度盈利可期。2026年将是关键一年,Robotaxi与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将检验其技术商业化的成色。曾经被质疑“烧钱换技术”的小鹏,如今正站在从技术领先迈向全面盈利的临界点。这场由AI驱动的出行革命,或许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