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熬三年后,中国人保财险的新能源家用车险终于看到了盈利的曙光。有人说,保险公司就像餐馆,家常菜做得好,顾客自然络绎不绝;但若菜单突然增添一道“新奇腔调”的时髦菜——新能源车险,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最近三年,这道新菜让不少财险公司胃痛连连,甚至在2024年行业整体巨亏57亿的背景下,大家一度怀疑,这生意还有没有谱。可人保财险,硬是在这顿“新能源盛宴”中挺住了,还悄悄把锅做热,开始赚钱。
为什么人保能率先扭亏为盈?首先,体量大就是好处多。作为“老大”,人保吃肉总能夹到肥的那块。新能源家用车险,占人保新能源车总份额的76%,保费比重69%。这个市场比别人更广,分摊固定成本的本事也更强。于是,同样一锅汤,别人喝得咸,人保却觉着淡。
其次,数据真的是第二生产力。人保财险家的数据就像自家后院的井,越挖越多还不容易枯。借助自研的“人保分”系统,把每辆车的风险评分压实,谁是优等生,谁是后进生,心里一清二楚。再结合蚂蚁保和可信隐私计算技术,搞出了“车+人”的联合定价,精准到仿佛拿着放大镜定价,一点水分都不肯多出。
不过,盈利的背后,隐忧也不少。你说,为什么家用新能源车终于赚钱了,但人保新能源车险整体还未盈利?答案很现实,最大拖累项是网约车,尤其是打“擦边球”的隐形网约车。家用车的保费和风险基本匹配,可那些白天家用晚上接单的“隐身网约车”,出险率是家用车的1.9倍,保费还只是出租车的0.7倍,无异于用薄棉被抵抗寒冬。
再看赔付率,新能源车目前还是“高风险玩家”:出险频率是传统燃油车的2.5倍,赔付率1.4倍。好消息是,经过几年精密运营、技术攻关,这些数字正在逐步下降。人保把“保险+服务+科技”当成锦囊妙计,凭借大数据和智能化手段,不仅提升理赔和风控,也推动上游整车、下游维修企业与保险同频共振。本质上,人保正把“风险承担者”变成“产业共建者”。
有人担心,未来难道又是几家头部公司一统天下,中小险企无米下锅?人保反倒希望更多公司入局:你有创意,我有资源,合作共赢,市场更活。毕竟,保险本该是百花齐放,不是几个大腕的独角戏。
再说新能源车会不会像昔日的奔驰宝马那样,车多了,风险反而摊平?别天真。新能源车的事故概率和赔付风险和车主习惯、维修体系、驾驶技术提升、维修渠道开放度紧密相关。开头三年为什么家用新能源赔钱?一来新技术车主不熟练,二来维修渠道被厂家牢牢把控,三来新车型的成本偏高。以后数据积累多了、技术适应了,风险才可能降低。可这一切,还要等观望“风向标”们用更多数据说话。
在海外,人保又当起行业“带头大哥”。与泰国等外企展开三方合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提供保障,筹谋从香港出发,逐步扩展亚洲与全球市场。得亏资本优势,回头一看,既能投资新能源产业链,又能提前把控风险数据,这种上下游的闭环,正是大公司独有的保险玩法。
总之,人保新能源家用车险盈利,是拼体量、玩数据、投科技、深产业、应合作的综合结果。但行业拐点并未真正到来,新能源网约车的风险仍像雾气未散的早晨,扑朔迷离。未来,中国新能源车险能否实现整体盈利,能否把新菜变成家常菜,关键还要看行业共建和科技“配菜”的水平。
有句老话:日子能不能过成诗,不在于饭桌上摆几个菜,而在于是否有主心骨。新能源车险的春天,虽未彻底来临,但人保的这缕暖风,已让行业不至于寒彻骨髓。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