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革命已至 汽车大脑换新天

#高铁2小时直达旅游圈#

芯片革命已至 汽车大脑换新天

英飞凌领衔 RISC-V颠覆百年行业格局

“未来五年,汽车的变化远超过去五十年!”

英飞凌汽车总裁Peter Schiefer的宣言像一颗炸弹。在慕尼黑峰会上炸响。台下,全球芯片巨头屏息。他们知道:内燃机时代的终章已翻页。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正被一颗开源芯片点燃。

一、破局者:RISC-V的三大杀招

1. 开放指令集——挣脱“ARM铁幕”

传统车用MCU市场被Arm垄断。80%的智能座舱芯片依赖它。而RISC-V撕开裂缝:免授权费、无供应商锁定。中国车企如获至宝。

“自主可控不再是口号”,安徽汽车创新中心主任任林杰直言。安徽选择RISC-V攻关汽车芯片国产化。出口量全国第一的底气。来自开源架构赋予的自由。

2. 性能碾压——38%的狂暴提升

长城汽车的紫荆M100芯片实测数据惊雷:

2.42 Coremark/MHz 跑分,比竞品快38%

晶圆面积缩小20%,成本骤降

这枚全球首款通过ASIL-D认证的RISC-V车规芯片。今年三季度将量产装车。五年内覆盖250万辆长城汽车。

芯片革命已至 汽车大脑换新天-有驾

3. 软硬协同——统一架构终结碎片化

传统汽车电子架构像拼凑的积木:车身控制用Arm MCU、智能座舱用x86、AI芯片另起炉灶……开发工具链割裂。工程师疲于奔命。

RISC-V给出终极解法:

从雨刮器控制到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同一套指令集贯通全车。

英飞凌AURIX新系列正是如此:入门级MCU到高性能计算单元。全系RISC-V架构。软件复用率飙升70%。开发周期砍半。

二、暗战:生态圈的中国速度

8月8日,南京紫荆半导体实验室

工程师紧盯贴片机。紫荆M100芯片正被精密焊接。

“质量零妥协!效率再突破!”项目组标语刺眼。

他们硬生生把回片到贴片周期压缩至行业平均的60%。中国半导体的执行力。在静电防护增强的产线上嘶吼。

英飞凌的阳谋

一边联手Quintauris合资企业推动标准化。一边向中国本土化猛攻:

预集成Drive Core开发套件落地

联合中电科(CETC)构建Autosar生态

芯片革命已至 汽车大脑换新天-有驾

“立足中国需求做适配”,英飞凌Linda Liu在RISC-V中国峰会明牌。全球MCU老大32%市场份额的根基。正被铸成RISC-V的护城河。

三、生死关:车规认证的修罗场

ASIL-D认证——两年炼狱

芯来科技的NA900处理器IP冲击ASIL-D认证时。团队在实验室熬了700天。

“车规芯片设计周期比消费级长1.5倍”,业内专家叹息。

高温测试、电磁干扰、故障注入……任何0.001%的失误。都会让芯片死在量产前夜。

生态断链——比造芯更难

“没有软件生态的芯片只是沙上城堡”

英飞凌Thomas Schneid看得透。他们砸出虚拟样机开发套件。让Synopsys、IAR等工具商提前三年适配。

可Linux移植?Autosar兼容?这些需要十年沉淀的体系。RISC-V仍在追赶。

四、未来图景:2030年的汽车神经网

模块化芯片——像乐高般造车

英飞凌的蓝图已然浮现:

区域控制器取代上百个分散ECU

左前域、右后域物理分区控制

RISC-V核与AI加速模块异构集成

“Chiplet技术实现安全隔离”,IMEC专家Bart Placklé点破关键。神经网络引擎无需ASIL-D认证。与安全核各司其职。

芯片革命已至 汽车大脑换新天-有驾

中国车厂的闪电战

东风DF30芯片量产!国芯科技设计启动!奇瑞江淮研讨会密谋……

当欧美还在讨论“RISC-V是否可靠”。中国车企已把开源架构钉进车身:

车门控制(紫荆M100)

车载充电机(东风DF30)

大灯驱动(长城域控芯片)

RISC-V在中国汽车的渗透率。2025年将直扑31%。

结语:开放指令集的星辰大海

慕尼黑峰会的电子屏闪烁英飞凌标语:“移动出行的未来必须是开放的”。

远处,长城汽车产线上机械臂挥舞。紫荆M100芯片被压入车身控制器。一颗开源的“心脏”。开始搏动。

芯片战争没有硝烟。但RISC-V掀翻的桌子。已让百年汽车业听见冰川碎裂的轰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