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最近整了个大活,说要把自家的坦克300,直接开到南极的长城站去。不装了,摊牌了,就是要去地球副本的终极服务器里,当一次版本之子。
这事儿听着就非常玄幻,充满了修仙小说的既视感。别的车企还在卷冰箱彩电大沙发,卷谁家屏幕多两寸,谁家语音助手能给你讲睡前故事的时候,长城直接掀了桌子,说我不跟你们卷这些花里胡哨的了,我直接去南极渡劫,你们看着办。这操作属于什么?属于典型的降维打击。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长城这次就是连餐厅的空调外机都给拆了,突出一个不讲武德。
这个事情最骚的地方在于,长城反复强调,这次去的车,是“未经特殊改装的量产版”。这几个字,才是整场行为艺术的核心。它翻译过来就是:哥们在店里卖的,和你能在南极看到的,是同一批压缩毛巾,泡水之前都长一个样。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自爆式营销。
讲真,我觉得自动驾驶技术的终极试炼场,根本不是什么南极冰盖,而是中国任何一个三线城市的菜市场门口。那里的路况,充满了老头乐、三轮车和共享单车,突出一个不讲道理和混沌无序,三体人来了都得先学怎么摇花手。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L4自动驾驶直接就给你干成L-400万赔偿责任。南极算什么?除了冷,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没几个人,没几辆车,路况单纯得像一张白纸。
那长城为什么还要去?因为它在解一道更高维的题。这道题的名字叫“品牌玄学”。
我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的中年人,对这些宏大叙事其实有点脱敏了。什么赋能国家战略,什么硬核实力答卷,听多了就跟“老板画饼”一样,耳朵都起茧了。但长城这个事儿,坏就坏在,它还真有点东西。它不是在PPT上画了一个飞天大饼,而是真的把一个铁疙瘩,一个你能买到的同款铁疙瘩,扔到了一个连神仙都嫌冷的地方去。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粗暴但有效的逻辑闭环:
南极冷不冷?冷。
路况差不差?差。
我的车,量产的,没改过,能过。
但能过,就是能过。
所以我的车牛不牛?
你看,这里面没有复杂的参数,没有天花乱坠的技术名词,只有一种近乎耍流氓的现实认证。这比你找一万个KOL吹彩虹屁都管用。这就跟当年诺基亚能砸核桃一样,你平时用手机砸核桃吗?你不用。但你知道它能砸,你心里就觉得踏实。这就是一种信仰,一种金钟罩铁布衫式的安全感。
过去,这种品牌玄学是奔驰宝马的专利。买奔驰的人,真的是在对比它和奥迪的扭矩参数吗?不是,他买的是那个三叉星辉带来的社交价值。会买特斯拉的人,真的是觉得它内饰比特斯拉好吗?也不是,他买的是那种极客范儿和马斯克构建的未来感。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现在,长城在做同样的事情,只不过它的路径更野,更硬核。它在给你构建一个全新的信仰体系:我的车,是能去南极科考的。这个标签一旦贴上,就像给角色穿上了神装,以后坦克300在路上跑,自带一层“南极认证”的金色传说光环。同行看了也得傻眼,你怎么跟他打?他都去打最终BOSS了,你还在新手村跟史莱姆纠缠。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这玩意儿营销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就像你买了把瑞士军刀,结果用得最多的功能还是指甲刀。但营销的本质就是抢占用户心智,就是制造信息茧房。长城用南极这个场景,给自己造了一个最厚最冷的茧房。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一个车企合作比喻成修仙渡劫,可能有点过于中二了。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这场所谓的“科研需求-技术研发-实战验证-产业升级”的闭环,说白了,就是国家队给你开了一个终极副本,让你进去刷经验,刷出来的装备和等级,都会刻在你的品牌DNA里。这对其他民营车企来说,简直是可遇不可求的机缘。讲真,我上次觉得这么羡慕,还是因为听说邻居家孩子期末考试少考一门课。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什么?结论是,长城这一手,不是在秀技术,是在秀肌肉,秀一种“我可以但你不行”的资格证。这操作简直骚断腿!它成功地把一场技术验证,变成了一场全民关注的品牌叙事。以后谁再跟你吹他家车耐用、品质好,你直接就问他一句:“你去过南极吗?”。
一句话,直接把天聊死。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