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秋天的空气,像一部调音精细的电器,干净却挺冷静,偶尔有点儿燥。那天车展,场下人头攒动,日语、英语、甚至夹杂几句河北话在场馆里跳来跳去。聚光灯下的BYD RACCO光鲜亮相,海獭造型憨态可掬,工作人员一边用标准日式鞠躬介绍,一边递上电子手册(别问,绝不是纸质环保主义,是预算有限——调侃一下)。几个日本大叔围着它打量,边讨论边拿出旧手机来照相。会场门口还能看到有媒体用汉语悄悄议论:“这次,比亚迪又出奇制胜啊。”
如果你是他们,面对一个中国品牌在日本市场、水土不服但硬是“眯着眼走钢丝”的情景,是会存点怀疑,还是多半觉得不过又是昙花一现?还是会像那位70岁老阿姨,听完介绍秒问一句:“能便宜点不?劲好吗?”
让我从头捋捋,这件事其实还蛮值得扒一扒的。
日本市场看似古板,其实里头暗流汹涌。比亚迪(BYD)本就是个逻辑迷人、打法清奇的选手。日本人造车有“洁癖”,他们把混动玩成庙会,各种细分市场切得比寿司师傅还精。可这次,9月数据异常扎眼:比亚迪总销量802辆,同比飙升200%,破了自己在日本的纪录。很有“线上线下双杀,销量小高峰”的既视感。中间海狮07这一款,9月单月700辆,占了全公司销量的88%。说白了,绝大多数客户,图的就是这一口。
为什么会卖得动?不是单靠“便宜大碗”。海狮07在技术和智能化上,好歹甩了日本同类燃油SUV几条街。更重要是,比亚迪日本营销部也玩了一把“本土化定位”——把海狮07彻底包装成“日本中产家庭第一辆纯电SUV”,搞内饰搞静谧搞空间,瞄得很准:家庭刚需、体面、科技范儿、体验好。不靠铺天盖地的广告,主要抓住了中产家庭“升级换购”,把电车开进老百姓家门。
日本人买车很实际:山多路窄,房子外边车位都不大(有时候还得申请“车库证”,没有车库真不给买车)。所以K-Car这个品类(二话不说就是“小、便宜、实用”),在这个小国成了主流。2024年K-Car年销量155万辆,占到日本市场的35%。这就相当于:你在中国问人家哪个牌子家电最牛,结果大多数人家用的都是500块的电磁炉。市场大、需求实、切入点清晰。
比亚迪没搞玄学,直接推了个为日本市场定制的K-EV BYD RACCO。名字怪可爱,本质上就是中国的“海鸥”变体,但全程“量身定制”:配置更贴合日本法规、尺寸适应东京巷道、价格区间卡在“100-150万日元”……画个小圈你就知道,比亚迪这操作不是“降维打击”,而是“跨界入侵”。你看日本人自己都没闲着,丰田、本田、日产都盯着新能源出招,偏偏“海獭”这种中日混血儿,先杀进核心腹地。
这背后逻辑,不止是产品力,还有点“见招拆招”的意思。比亚迪上来主打“纯电+混动”双保险,减少了日本用户的顾虑——没电怎么办,混动顶上;家里难装桩,慢充即可。技术层面它拿得出手,营销层面比如一车多用(家庭通勤、买菜、市内短途),宣传语也是老少咸宜。比亚迪日本分部这两年可没少做田野调查,说不好还有摸排过哪家超市停车位最紧张。这种“深入敌后”思路,确实比早几年惯性上“硬刚销量、胡乱刷存在感”强多了。
赚日本人的钱,并不简单。这两年日元贬值,老百姓消费欲也降。中国新能源进军海外最大怕的不是“卖不动”,而是搞不懂人家消费的逻辑和社会习惯。早年吉利和奇瑞闯欧洲,水土不服摔了几个跟头。比亚迪一边用技术压制,一边学会低头“入乡随俗”,有种“侦查兵+推销员”合体的味道。至于未来几年是不是还会一路高歌,没人敢多嘴。反正日本媒体最近一半吹、一半冷嘲,和咱们这儿的自媒体,互相看不惯天经地义。
顺便自嘲一句,做刑侦的经常讲“证据比动机更重要”。营销领域也差不太多。比亚迪这套打法,说白了,都是“顺藤摸瓜,精准下刀”:技术可以重复投入,市场认知得慢慢修正。数据能说明短期爆发,但谁也不能保证日本市场的民族自信和“从善如流”会一直持续,尤其疫情后全世界都想内卷。
你问在日本这条路能走多远?老实讲,暗礁不少:本土品牌随时可能出手反扑,政策一风吹草动外来车就会变“外乡人”;消费理念转变没那么快,新能源车的未来,还夹在一些社会顽疾和市场惯性之间。换句话说,今天是利好,明天未必不是“大山压顶”。中国品牌如果真成了当地主流,难保不会被再“修理修理”。
话说回来,这才是真实世界的美妙:技术不是万能的,策略也不可能无懈可击。就像探案一样,每条线索未必能拼出全貌,每个判断背后哪个证据最关键,有时一时半会儿很难作准。电车这场仗,比亚迪这赛季算是踢得漂亮,但等剧终字幕滚动之前,谁也不敢说结局属于谁。
你觉得,中国品牌能做得更远,是靠巧劲、狠劲?还是运气?还是整个世界其实已经变了,没人再讲那些老旧的汽车江湖故事?别急着回答,市场里的每个细节,都是让人琢磨半天的谜面。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