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杆到困局:一场由“模仿”引发的行业地震
2025年4月,理想L9以3801辆的月销量跌落大型新能源SUV第三名,被问界M9、腾势N9等后发竞品全面超越 。这款曾以“500万内最佳家用SUV”定义市场规则的车型,上市三年后深陷被“徒弟围剿师父”的窘境。其2023年单月1.58万辆的销量神话 ,在华为鸿蒙座舱、比亚迪全产业链攻势下黯然失色——这场跌落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危机,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模式创新转向技术纵深竞争的分水岭。
一、场景创新的双重诅咒:从开拓者到“公版模板”
理想L9的崛起曾精准踩中市场空白。其3105mm轴距打造的“移动客厅”,通过冰箱、彩电、大沙发重构家庭出行场景,2024年以8.58万辆销量贡献理想汽车25.2%营收,单车利润高达5万元 。但这种以用户需求驱动的产品逻辑,反而成为被竞品快速复制的突破口。
问界M9凭借华为ADS4.0智驾系统和鸿蒙座舱生态,将智能化体验提升至新维度;腾势N9DM以38.98万元起售价标配双腔空悬、后轮转向,用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易三方技术平台实现参数碾压 。当理想L9的六座布局、增程式方案被5家车企“像素级复刻” ,其核心卖点已从创新标签退化为行业基线。
二、技术代差的致命裂痕:生态与供应链的双重短板
在智能化与供应链战场,理想L9的弱势暴露无遗。2025款车型虽搭载700TOPS算力Thor-U芯片,但在城市复杂路况决策准确率上落后问界M9的乾崑ADS4.0系统 ;华为用户通过账号实现车机-手机-家居无缝流转时,理想的场景创新仍停留在物理空间重构 。
更严峻的是供应链危机。依赖东安动力增程器、禾赛科技激光雷达、英伟达芯片的L9,2024年因毫米波雷达短缺三次停产 。反观腾势N9DM依托比亚迪全产业链,从IGBT芯片到刀片电池实现100%自研;问界M9凭借华为14nm车规芯片研发能力,在硬件迭代中抢占先机 。
三、用户迁徙的蝴蝶效应:从“尝鲜溢价”到“价值务实”
2025年增换购用户占比达87%的市场现实,彻底改写竞争规则。消费者对续航、质保、服务网络的关注,让理想L9的软肋无处遁形:问界提供终身质保+电池焕新,腾势覆盖98%地级市售后网络,而理想三线以下城市服务仍存盲区 。
用户决策逻辑的转变直接反映在销量数据:问界M9以15万年销、75亿利润稳坐50万级市场 ,腾势N9DM上市首月交付超5000辆 。当竞品用更低价格提供更高配置,理想L9的“家庭场景”溢价逻辑已然失效。
四、觉醒之路:从“模式取巧”到“技术深潜”
理想的反击呈现壮士断腕的悲壮感。投资50亿元建立苏州智驾中心,挖角华为/百度团队誓言2025年实现全场景智驾;纯电i8车型搭载250kWh麒麟电池,以1300km续航开辟新赛道 。5月上市的智能焕新版L9升级双腔空悬和VLA大模型,试图通过硬件迭代挽回颓势 。
但这些举措难掩战略矛盾:2024年121亿元研发投入仅为华为汽车业务的1/3 ,纯电与增程双线作战导致资源分散。曾经靠规避技术风险的增程式打开市场,如今却要在智驾、三电等高风险领域补课——这种转型如同穿着棉袄游泳,每前进一步都需付出双倍代价。
五、行业启示录:没有捷径的马拉松
理想L9的困局揭示出两条铁律:
场景创新窗口期急剧缩短:问界M9用18个月完成对L9的超越,印证单点突破壁垒在技术纵深面前不堪一击 ;
生态能力决定竞争水位:华为的智能生态、比亚迪的全产业链,本质上是对“微笑曲线”高价值端的垄断 。
这场较量最终回归汽车工业的本质——技术、制造、服务的精密耦合。正如特斯拉通过垂直整合构建护城河 ,比亚迪借刀片电池实现成本控制 ,未来的竞争将是体系化能力的终极对决。当“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喧嚣退去,留给行业的启示清晰而残酷:唯有扎根核心技术、构建立体生态,才能在智能化浪潮中站稳脚跟。
理想L9的觉醒之痛,或许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经阵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