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嘞,我就按你给的思路和要求,写个真实又接地气的汽车行业横向比较。
---
最近在行业里,又开始热炒智驾系统的事。早在我刚入行那会儿,辅助驾驶还只是个噱头。几年下来,技术突飞猛进,现在连普通家用车都开始配自动泊车、车道保持,别说城市堵堵堵的路上解放了。数据嘛,业内普遍估算,2023年我国超200万台搭载ADAS的汽车卖出去,年增长还不低。你说,谁还能跟这个大潮说不?
我一朋友去年选车,就盯着配备的智能辅助系统。他一个大厂的修理工,哥们说:我看着实用。他们那碗里虽然不都是米饭,但也不差,特别是无图领航这种背后没有高精地图的能力,平常城里开开,路线都能靠感知识别,避免依赖繁琐的地图。这点真挺能打的。
然后我就翻了翻最近的一份硬核对比:华为ADS Ultra、吉利千里浩瀚H9、比亚迪天神之眼A、奇瑞猎鹰900。我还特意对比了一下他们的硬件和功能,数据都没错,估算一下,差不多是这样的。
——算力方面,吉利H9搭载的Thor-U芯片跑出了1400Tops——距离我觉得够用线(大概700Tops左右)翻了个倍多,处理复杂场景快很多。比亚迪的天神之眼A用的Orin-X,也在508Tops,差点,把算力储备这事搁到心上。华为和奇瑞那两个都在1000Tops左右,算不上滴霸,但够用。
是不是觉得有点比拼硬件的味道?硬件好,没用对场景也不行。一家车企喊得全场景,但具体做起来还差点什么意思。比如前面提到我那修理工,他还笑:别看硬件五花八门,用起来最关键还是要顺滑。(这句我自己加的,反正他说得挺对的。)
再说传感器。吉利毫不藏拙,5颗激光雷达+13颗摄像头,全方位感知。你激光雷达贵是贵点,但覆盖面广,信息多,识别的细节也更真。华为就用1颗192线激光雷达+4颗4D激光雷达,虽然比吉利少点,但也够用。有时我想着,有没有必要非得追求激光雷达爆棚?你想,普通用车,实在用不到五颗激光雷达那样全场扫描。
说到无图领航,我更喜欢这个设计——它不依赖高精地图。高精地图虽然牛,但维护成本高,城郊、施工段很多时候节点容易出错。一旦出问题,系统就跟傻掉一样,跳不出死胡同。而实时感知可以避免这个窘境。
功能方面,华为的ADS Ultra算是全冗余的兵种,覆盖城市场景到高速,甚至泊车。车主用的反馈挺直观:跑极氪(极氪,谁都知道)从西安出发,跑了五千公里,辅助驾驶占了九成以上。我心里暗暗想,这是真得能解放双手的节奏。这让我一直好奇:这些系统用着到底稳不稳?一年前我在朋友的工厂看到,他们调试华为智驾的时候,自动跟车、变道都很顺畅,就是靠得很踏实。安全边界从来没有够用这说法,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动开着,感受到)意外。
吉利主打车位到车位全链路的体验,这算是诚意十足的做人设。从小区门口到地下车库,基本一键入库,避免了我堵在门口,找个车位都得折腾半天。对刚学车、手腕不灵活的司机来说,挺大帮忙。你说,那些普通买车的家庭,这个功能是不是还挺实际?
比亚迪则在城市和高速全能NOA,大模型驱动,响应挺快。其实比亚迪的算法是合作的——找个中配的外部技术支持,控制成本,又能保持数值体验。你要是只考虑价格/性能比,天神之眼A还不错,纯粹从实用角度看。
奇瑞的猎鹰900更像个未来派的试验田。它把感知、决策、控制融为一体,反应更快,也算是端到端路径的探索。前两天我瞟了一眼猎鹰900的官网,没想到最新版本的能力挺让人期待,但还没正式装车,市场反应还是个未知数。
这里我有个小疑问:你觉得,技术越高端就越安全吗?我估摸着,不能一刀切。有人坚持说一定要最牛逼的系统,但实际上,普通用户更关心用得顺不顺手,比如夜里出行,能不能帮我特别省神。
说到用户心理,我有个体会:很多车主,开个几年,惯了车上有限的智驾。他们会觉得:还不敢让系统帮我全搞定,还是安心做个副驾驶。毕竟出事故这个念头太怕了。再加上,咱们普通人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也是个渐进的过程。
这段时间我也在想:到2025年,会不会全民都用上智驾?很多厂家嘴上说全系覆盖,但实际落地会不会出现中小车、低端车也能用的局面?我猜,成本下降、技术成熟,未来不再是富人玩起来的高端配置。
但这又引出个问题:你觉得,智能辅助驾驶是不是会像手机一样,变标配了?还是说,还是会留个高端体验车的心思核对?(这段先按下不表。)
真正让我担心的,还是安全隐私技术信任。毕竟聪明归聪明,万一系统出点啥,谁来负责?去年发生的几起自动驾驶误判事件,代表的问题还挺多。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智能助手,会不会也跟现在的手机恐慌症一样,变成被操控的工具?
好了,不说太深的未来瞎想,反正看着国内智驾系统不断进步,心里挺感慨。有一天,或许我们都能在无人驾驶的路上,不再和牛仔踩个刹车,只等着看路就行了。
对了,你会用智驾系统吗?你觉得哪一家最靠谱?我倒在想:再先进的系统,还是要用户愿意用,且用得顺手。
---
这样是不是比较贴近你的需求?如果觉得需要调整某个方向或者细节,我可以继续帮你修改。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