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万台的月销量听上去像是场胜利的狂欢,结果呢?
更像是一出自家人打自己脸的闹剧。
你要说吉利这是翻身农奴把歌唱?
别急着给它颁奖,它其实是在用低价硬生生地换规模,用稀释利润来搏存在感。
这招放在十年前还行得通,现在就有点老掉牙了。
记得那会儿,性价比才是王道。
2010年代中期,各路车企拼命砸价格抢市场,谁便宜谁吃香。
但如今,比亚迪、奇瑞早就不玩这一套了。
他们拿刀片电池和智能驾驶系统当“武器”,消费者买的是未来科技,而不是一辆能跑能开的廉价代步工具。
反观吉利,这几年好像没长脑子似的,一边盯着对手的新潮技术流口水,一边忙着复制别人家的成功车型。
银河A7跟秦PLUS撞个满怀,海豹DM-i火爆后赶紧弄个类似款星耀6,“抄作业”做得那叫一个卖力,但缺乏灵魂啊。
这不光是模仿那么简单,更尴尬的是高端产品线也走偏了轨道。
极氪9X订单看起来还行,可销量同比下滑吓死人——没人愿意掏钱买堆配置而没有真正亮点的车。
而领克则成了夹心饼干:15万到20万这个档次,被特斯拉Model 3新版和汉L挤压得喘不过气来。
一边喊着激光雷达加持智能辅助,一边被对手按在地板摩擦,这滋味估计连客服都不好意思接电话。
再看看海外出口,那简直就是另一部“悲情大片”。
奇瑞往中东拉美疯狂输血93万辆,大伙儿都忙着布局全球新能源版图,比亚迪甚至直接把工厂开到了泰国巴西。
然而我们的吉利呢?
前三季度出口竟然倒退7%,新能源几乎没动静,还死守传统燃油车外销路线。
这画面让我想起NBA里那些只顾防守忘带进攻战术的小球队——再怎么堵门,也挡不住比赛被零封结局。
可别误会,我可不是一棍子打死吉利。
他们手头还是有料,比如雷神混动系统、自研龍鹰芯片,还有Flyme Auto座舱这些黑科技装备,说实话挺扎眼。
但是,当你为了降低售价,把激光雷达砍掉,再顺手剔除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只为让星耀6敢挂上7.98万元标签时,你懂吗,这已经不是精明经营,是割肉求活命。
在这条路上,不少国产品牌已经被人民日报批评过无序内卷,有时候真觉得企业自己在挖坑埋自己,好歹消费者信任也是成本啊!
网友嘛,总爱戴放大镜找茬,对别人家的小毛病吹毛求疵,却很少关注自家问题。
这锅不能全甩给他们,但确实影响了市场风向,也让企业决策变得复杂。
有些人乐呵呵地说:“销量摆在那里,不服?”
我只能笑笑,在成年人的世界,没有白送午餐。
如果极氪不能站稳高端阵脚,如果领克始终只能做配角,如果海外用户嘴里念叨Geely等于廉价货,那么即使刷屏突破30万月销数字,也只是华丽数据游戏罢了。
聊聊我个人观点哈,这事儿特别像足球里的假动作战术。
一支队伍不停晃悠球迷眼睛,看似骚操作不断制造机会,其实关键时刻怕冲锋陷阵,就靠拖时间熬结果。
不管怎么讲,吉利现在拿低价当诱饵,本质是一种保守且风险巨大的押注。
他们赌现金流够厚,再慢慢转型升级;同行却早已快马加鞭,把新武器装满背包,要追赶难度堪比C罗回曼联试图重演巅峰——时代变啦,人家套路全改,你还能咋整?
历史总喜欢重复戏码,中国汽车产业洗牌同样如此。
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乐见其成,因为只有经过腥风血雨才能淘汰那些空喊口号、缺核心竞争力的人。
但普通消费者面对花里胡哨噱头与参差质量交织的新选择压力,那日子也不轻松。
我倒希望大家多盯盯背后的故事,多体察那些苦苦挣扎想破茧成蝶的人,而非只看冰冷的数据跳舞秀。
脑袋突然蹦出这么个画面:夜幕降临,一个不起眼的小车悄无声息发动,引擎声夹杂着倔强和一点野心——或许那才是真正值得期待的新篇章吧。
不过距离这一天,还远呐!
咱们只能坐等,看曾经呼风唤雨的大象究竟还能不能摇摆几下屁股飞起来,不然哪怕百万级产量,也逃不过时代浪花拍碎孤舟的结局,到底是谁先溺水,你我拭目以待呗。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想问问各位读者:你觉得豪门真的能靠低调赢天下吗?
还是我们太容易满足于表面的繁荣,而忽略了一场深藏泥潭里的耐力赛呢?
毕竟,全世界最残酷的不仅是速度,还有如何坚持到底、不被淹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