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一年卖不动,远航汽车还能撑多久?

上市一年仅售6000余台,远航汽车的“远航”梦还能撑多久?[乘联会数据]

2022年成都车展上,四款车长超5.2米、轴距突破3.1米的大型电动轿车同时亮相,这一幕不是来自奔驰、宝马,而是名不见经传的远航汽车。当时,其酷似宾利的飞翼式车标引发无数观众误认,甚至有人调侃:“宾利终于下场做电车了?”品牌方宣称车标寓意“雄鹰展翅,越飞越高”,可现实却是,这只“雄鹰”还未起飞便已陷入泥潭。从高调发布到全线停产,从承诺百万赔偿到门店空置卡宴充门面,远航汽车用短短两年时间,上演了一出新能源造车的荒诞剧。

上市一年卖不动,远航汽车还能撑多久?-有驾

远航汽车的背后是山西大运集团,曾因“大运摩托”和“卡车撞巨蟒”的魔性广告家喻户晓。2022年,大运宣布进军新能源,成立远航品牌,创始人远勤山提出“买买买”战略:核心技术全部外购——电气化平台来自博士(Bosch),域控制器由华为提供,车机系统则交予阿里开发。这种“集成式造车”模式让远航Y6在纸面参数上极具竞争力:800V高压平台、最高续航810km、零百加速3.2秒,起售价却不到30万元,直接对标奔驰EQS与宝马i7。[工信部产品公告]

更令人咋舌的是,远勤山曾在社交媒体放话:“若远航Y6综合性能输给任何竞品,当场赔付100万。”此言一出,业内哗然。然而,这场豪赌并未换来市场认可。截至2024年底,远航旗下四款车型仅有Y6和H8实现交付,累计销量仅6000余台,尚不及小米SU7一周订单量的三分之一。[中汽协数据] 更讽刺的是,在自主品牌大型电动轿车市场,远航竟因“无人竞争”而可自称“销量冠军”。

上市一年卖不动,远航汽车还能撑多久?-有驾

问题不止于销量。打开远航官网,首页展示的门店效果图中,展厅中央停放的竟是保时捷卡宴和一辆改装剪刀门的帕拉梅拉,而非自家车型。这一细节暴露出品牌营销的极度混乱与资源匮乏。更严重的是,其对辅助驾驶功能的宣传涉嫌误导——将基础的ACC自适应巡航包装为“L2级自动驾驶”,与当前主流车企谨慎克制的表述形成鲜明对比。[懂车帝实测报告]

2023年成都车展,远航推出“限时直降7万元”促销,Y6起售价降至19.98万元,试图以性价比撬动市场。不少消费者心动下单,却发现所谓“特价车”并无现车,交付周期遥遥无期。有车主反映等待超过两个月仍未提车,违约金承诺也成空谈,最终只得退款了事。这种“虚假促销”行为不仅损害用户信任,更暴露了企业在生产规划与供应链管理上的致命短板。[车质网投诉数据]

上市一年卖不动,远航汽车还能撑多久?-有驾

如今,远航汽车已全面停产,经销商网络大面积关闭,部分城市门店人去楼空。据内部员工透露,研发团队大幅裁员,底盘部门仅剩十余名应届毕业生维持基本运转,管理层正密集投递简历寻找下家。母公司大运集团亦受拖累,于2024年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试图剥离新能源板块的巨额亏损。[企业预警通数据] 曾经喊出“风驰天下”的大运,如今连自身都难保。

上市一年卖不动,远航汽车还能撑多久?-有驾

远航的失败,本质是“投机式造车”的必然结局。它依赖顶级供应商堆砌硬件,却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与体系化造车经验。车辆的三电调校、底盘匹配、软件优化等核心环节均受制于人,导致产品虽参数亮眼,但实际驾驶体验平庸,用户口碑低迷。相比之下,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即便初期亏损,仍坚持自研投入;比亚迪更是凭借垂直整合建立技术壁垒。远航则选择走捷径,结果捷径成了死胡同。

另一个致命问题是品牌定位错乱。一方面主打“豪华D级电动轿车”,强调高端形象;另一方面又通过大幅降价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品牌形象迅速崩塌。定价20万级别的市场本就竞争激烈,前有特斯拉Model S焕新版压阵,后有蔚来ET7、极氪001 FR等强势围剿,远航既无品牌溢价,又缺服务网络支撑,难以建立用户忠诚度。[J.D. Power中国新能源汽车满意度调研]

上市一年卖不动,远航汽车还能撑多久?-有驾

更深层看,远航的溃败折射出部分传统车企转型的通病:迷信资本与资源整合,忽视技术沉淀与用户运营。大运集团曾靠摩托车和重卡积累资金,却未意识到新能源汽车的本质是“软件定义硬件+用户体验驱动”。当华为、小米跨界造车都能调动庞大生态资源时,远航仅靠采购零部件拼装,注定无法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远航并非孤例。同期高调入场的威马、爱驰、天际等品牌,同样因产品力不足、资金链断裂而走向衰落。[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 唯有小米汽车凭借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成熟的供应链管理和精准的市场切入,实现了首年交付超10万台的佳绩。这说明,即便跨界,也需具备系统作战能力,而非简单“组装”。

上市一年卖不动,远航汽车还能撑多久?-有驾

对于潜在消费者而言,远航的教训值得警醒:参数表上的“高性能”不等于真实用车体验,低价也不代表高性价比。选购新能源车时,应重点关注三电系统稳定性、智能座舱流畅度、售后服务覆盖范围及品牌可持续经营能力。尤其对新兴品牌,需警惕“纸面王者、路上青铜”的陷阱。

上市一年卖不动,远航汽车还能撑多久?-有驾

回望远航汽车的短暂航程,它曾有机会成为传统车企转型的样本,却因急功近利沦为行业笑柄。那只展翅的“雄鹰”,终究未能飞越市场的惊涛骇浪。当母公司步入破产重整程序,远航汽车或许只能停泊在历史的港湾,成为新能源浪潮中一个警示符号:没有技术护城河,再宏大的航行计划,终将搁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