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驾屏幕强制导航是否越界

“亏”出来的新能源车:这些账算得清吗?

最近汽车圈有个数据特别扎眼。理想汽车发布财报后,有人算了一笔账:2023年上半年,它的研发费用花了整整68.5亿元,直接冲到了去年全年支出的1.5倍。更夸张的是,不光理想一家,新势力们集体“内卷”研发,蔚来半年烧掉了59.1亿,小鹏也没落下,53亿。加起来,三家半年烧了180亿!有人一句调侃说:新能源车企不是在造车,是在烧钱。

问题是,这还真不是个稀罕事。甚至还有人拿出一堆数据,把造车新势力的账目挖了个底朝天。比如理想,上半年营收202亿,净利润13亿,听起来挺能打,但研发一摊开,直接占了营收的三分之一。再看蔚来和小鹏,净利润常年亏损,账面现金一缩水,大家就开始慌:是不是快没钱了?再加上媒体的几轮放大,舆论的方向就变成了:新能源车企是不是“活不下去了”?

这数据看着确实吓人,但真像这么简单吗?咱们慢慢拆开看。

先说研发费这个事。这几年新能源车企研发花钱多,确实是事实。一个理想ONE,研发投入40亿起步,蔚来更夸张,单是ET5和ET7两款车的研发就花了近70亿。可这钱到底花在哪了?其实不少。一方面,新能源车的研发不像传统燃油车,有一套成熟的供应链和技术标准。电池、电控、电驱,每个环节都得自己摸索。尤其是电池,宁德时代虽然撑起了半边天,但如果车企不投钱做匹配研发,电池性能、续航能力、充电效率都可能拉胯。所以这块钱,不投也得投。

另一方面,智能化和自动驾驶几乎成了新能源车企的核心竞争力。所谓“车能不能跑得快”已经是过去式,消费者要的是“会不会开”。像理想这种追求家用场景的,几乎把导航、语音交互、场景化匹配做到极致;小鹏的XNGP(全场景自动驾驶)更是直接砸钱上了一堆激光雷达和算力芯片。研发费用高?那必须高。但问题在于,高研发费是不是意味着企业的基本面很危险?

我们接着看看毛利率。新能源车毛利率低,也经常被拿来“恐吓”投资者。2023年第二季度,理想的毛利率维持在21.8%,看着还行;蔚来呢,只有1%,直接逼近盈亏平衡点;至于小鹏,毛利率是负3.9%,连车子卖一辆赔一辆的地步都到了。这是不是说明它们玩不转了?其实不一定。

副驾屏幕强制导航是否越界-有驾

毛利率低,很多时候和战略阶段有关。新能源车企普遍有两种打法:一种是像理想这种,通过高端车型先“赚利润”,比如理想L9这种均价50万上下的SUV,定价空间很大,利润率自然更高;另一种是像小鹏,主攻20-30万的中端市场,还得死磕智能驾驶和激光雷达,硬件成本高,软件又没完全商业化,短期内毛利率低很正常。但这两种打法都不是“亏不起”或者“失控了”,而是基于不同的市场定位。

从账期来看也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很多新能源车企业的账面现金看起来紧张,但别忘了,汽车这种大宗产品的销售回款周期是有延迟的。比如理想上半年现金流入120亿,但营收到账202亿,差值就在账期里漂着。所以“账面现金少”不一定是破产信号,更多是一个阶段性的资金流动问题。

再拉些国外的对比。特斯拉当年刚起步时,很多人已经忘了,它的日子比现在的理想、蔚来还苦。2019年时,特斯拉一辆Model 3卖一辆亏一辆,毛利率只有个位数,账上现金从来没超过20亿,但现在人家坐稳了全球新能源龙头。这说明什么?高投入、高研发是新能源车企绕不过的阶段,关键要看它们能不能熬过去。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问:那这些企业花钱就这么随性吗?也不能这么说。从投入结构来看,理想的研发费用中有30%是砸向自动驾驶,40%是用于新车型开发,其余的花在技术团队扩张和前沿技术探索上。听起来哪里“随性”了?蔚来也类似,虽然亏损,但更多是因为它的战略重心在全球化和品牌高端化,研发比例和市场扩张两头抓,短期内自然吃不消。小鹏的情况又不一样,它的亏损更多是因为产品定价低、成本高导致的“战略性亏损”。但本质上看,这些钱都不是白花的。

总结一下,新能源车企的“烧钱”现象,确实看着吓人,但深挖一下会发现,这些数字背后并不是完全失控或者“乱花钱”。更多是因为行业发展阶段决定的。研发投入大、账期拖长、毛利水平低,都是一次技术变革里不可避免的阵痛。未来几年,新能源车企的核心挑战不是“烧钱太多”,而是如何把这些投入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用户口碑和市场占有率。

所以,这些账表数据虽然炸眼,但也别太杞人忧天。真正需要盯紧的,是这些品牌能不能把技术和市场跑通,能不能像当年的特斯拉一样,大浪淘沙后站稳脚跟。如果真能做到,那现在的“吓人”,几年后可能就变成了“传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